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风景。(田东县委组织部供图)
广西作为一方红色热土,一山一水间都蕴藏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先后发生过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重大事件。2020年以来,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开展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广西共有32个村入选。经过4年试点实践,这些村红色资源优势转化得如何?强村富民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广西,近距离观察红色美丽村庄的振兴活力。
组织强 为试点村注入强大动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得好不好,能不能把试点建成典范,则是检验基层党组织的试金石。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城东村位于湘江河畔,90年前,红军在这里打响光华铺阻击战,为湘江战役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90年的时光,这片土地已发生沧桑巨变。漫步在村头,屋前草木蔓发,屋后田畴平阔,还有崭新的体育器材、干净整洁的“红军步道”……这里既有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又有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还有红军长征路过时可歌可泣的事迹传扬。
“自从2022年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后,我们首先突出的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相任说。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城东村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员思想理论教育,通过微信群、远程教育系统等,常态化培训全村党员。同时开展“双联双促”活动,以1名村党总支委员联系10名党员、1名党员联系15户农户的方式,强化红色学习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延伸到每一户农户。
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筑牢红色根基,分布在广西各地的红色美丽村庄都走出了自己的实践路。“广西坚持把建强试点村党组织作为抓好试点工作的‘先手棋’,织密建强‘行政村党组织—自然村(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试点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明显增强。32个试点村均成功争创三星级以上党组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组织强则基础牢。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中,广西以组织振兴为引擎,实现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资源县中峰镇中峰村高标准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初心馆、中革军委临时会议旧址油榨坪公堂、红军街、纪念广场、红色文化宣讲台等6个红色文化项目,使党员在“家门口”接受党性熏陶。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不仅打造出红军陈列室、红军烈士纪念园等一系列“红”字工程,还在各个红色景点串联推出上红色党课、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演红色情景剧的教育体验环线,将村庄打造为综合培训教育基地。百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波说:“我们是用红色密码打开了乡村振兴之门!”
产业旺 红色资源变身红色经济
“从2020年的5万元到2023年的53万元,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倍式增长得益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军荣告诉记者。
从空中俯瞰,南一村320亩连片种植的葡萄大棚整齐排列、泛着鳞光。“葡萄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有南玉、妮娜皇后、春光、阳光玫瑰等多个品种,每年总产量在50万公斤,总收入超350万元。”王军荣介绍,南一村还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探索“村集体+柔性引才+合作社+种养/文旅服务”模式,建成1200亩稻渔生态种养基地,开通5.5公里观光旅游路线,接待游客860万人次,带动1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在广西,像南一村这样依托红色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村不在少数,红色村也因产业发展而“红”得愈加有底气。“村里为我们修建了蚕房、修产业路,种桑养蚕技术送上门,我家一年售茧收入3万元,生活越来越好,还可以在家照顾到家人。”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村民罗凤琼高兴地说。
自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以来,彩架村以党建引领促产业发展,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还建成村集体小蚕共育室和桑叶挂面加工厂。目前,全村桑园种植面积由2021年的3800亩扩大到2024年的近5000亩,养蚕户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村庄还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乡村体验+农特产品”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深圳市盐田区对口援建的彩架村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和村集体商铺楼,通过铺面出租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
用活红色资源,做强红色旅游,自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推进以来,广西坚持“红绿”融合,因地制宜推广红色旅游+乡村体验、红色旅游+农产品、红色旅游+乡村自然景观等模式,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支持和引导32个试点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66个,健全完善“产业—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村闲置资源、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对接大市场,着力把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实现富民与强村良性互动。
谈及这几年的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祖祖辈辈靠种庄稼过活的农民,如今也吃上了产业饭、旅游饭。”该负责人给记者罗列了一串数据:32个试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普遍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4个村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相比试点前增长260%,受益人口超过20万人。
乡村美 红色基因转为治理动能
自梧州市区出发,约半个小时车程,就到达了位于万秀区夏郢镇的凤凰村。从村口远远望去,一条条道路笔直平坦,一座座小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呈现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图景。
“结合凤凰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我们把村庄周边环境美化绿化,完善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危旧房和外立面,建设了1500平方米红色广场,重点把纪念馆提质升级,深入挖掘保护凤凰村的红色历史,从硬件和软件上为纪念馆注入新活力。”夏郢镇党委书记陈成荣见证了凤凰村的蜕变。
越来越多的村庄把传承红色基因转化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推动红色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行动等紧密结合,把村庄打造成既有红色党建内核,又有美丽乡村颜值,还有致富增收实惠的现代乡村。
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实施了“三清三拆”一系列行动,红色底蕴深厚、山水林田相依、清新整洁宜居的红色美丽村庄初步呈现。通过清理整治故居旁荒地建成的文体小广场,成为村民饭后休闲新去处的广场舞“小舞台”,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祥村在民族博览馆内打造红色课堂和红军翻越老山界红色文化展览馆,党性教育增添新场所。
红色文化为村庄增颜值、提气质。各试点村建立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2251名农村无职党员积极参与设岗定责,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实现红色村庄共治、红色成果共享。凭祥市友谊镇卡凤村吸纳热心党员等成立理事会,与村民畅聊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家务事”,化解邻里纠纷“琐碎事”,2023年化解纠纷28起;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三里社区整合村“两委”+三支队伍+党员志愿者力量,定期走访摸清每个家庭的最新动态,建立家庭档案以便服务村民……
放眼广西众多的红色美丽村庄,红色文化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大资源优势。擦亮红色名片,发力乡村振兴,一幅美丽乡村的红色画卷正在广西大地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尹丹丹 通讯员 於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