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的流动党员童继业(左)在春运高峰期主动担任“虹桥枢纽摆渡人”,接送赶时间换乘交通工具的旅客。(闵行区委组织部供图)
正月初八,上海市闵行区焕新启用的“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迎来了118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据上海市闵行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虹桥枢纽启用的“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让流动党员一踏入上海就找到组织、找到家,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无缝衔接。
首个来到“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报到的,是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的邱瑞海,他乘坐沪苏湖高铁,时隔5年重返上海。刚下高铁,他就看到了流动党员第一站的指引,完成报到流程后,还在初心打卡区领取了2025年流动党员学习赋能包,里面既有党员学习的资源,还有闵行区的人文介绍。他激动地说:“这次来上海的首个打卡地,就让他有了回家的归属感。”
上海市闵行区是长三角的桥头堡、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承载区,随着大量流动党员流入,管理服务难度加大。因此,闵行区委组织部联合新虹街道党工委、地产虹桥党委,在虹桥交通枢纽位置,也是离流动党员最近的地方,打造了“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闵行区对于流动党员管理的创新探索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9月,在上海市闵行区、山东省滕州市两地组织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滕州市羊庄镇在沪流动党员党支部在闵行区梅陇镇正式揭牌。“作为支部书记,我一直在想如何让党员们更好地发挥‘潜在能量’。”山东省滕州市羊庄镇在沪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张茂垒说,梅陇镇党委给予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助力,结合“双报到双报告”工作,鼓励流动党员们到社区报到,并根据自身专长认领岗位,参与社区治理。
“去年,我们党支部发动党员为困难村居民捐款捐物,并挖掘资源,帮助20多人实现就业。还有2位从事货运司机和快递工作的党员,今年拥有了‘街区合伙人’和‘移动网格员’的新身份。党员们在社区点亮‘微光’的同时,真正体会到了在梅陇当家作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张茂垒说。
这种参与感与责任感,不仅是梅陇镇流动党员的感受。浦江镇纳管的流动党员叶明,已经在上海工作了18个年头,浦江镇俨然成了他第二个家。2024年7月,浦江镇成立新片区时,闵东街区党支部邀请他参与支部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从话剧党课到非遗体验,再到和五湖四海的商户们一起包饺子,这些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我这个流动党员找到了归属感。”叶明感慨。
如今,闵行区已经探索建立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五同”管理机制。据闵行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双五同’,即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同认定、同培养、同评议、同关怀、同表彰,流动党员与其他党员同亮相、同学习、同活动、同联系、同履职,实现流入地、流出地与流动党员‘多向联络’,进一步强化认同感,推动流动党员‘筑巢安家’。”
目前,闵行区68个网格党群服务阵地,也都推出了流动党员报到专区,打造流动党员之家,引导流动党员到党群服务阵地报到、参加学习、发挥作用。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闵行区打造的“一轴两圈”的党群服务阵地矩阵,其中一轴就是贯穿南北的“城市温度党员教育轴”,两圈是指枢纽党建党群服务圈和大零号湾党群服务圈。
流动党员既是“流动资源”,也是区域发展的“潜在力量”。在闵行区搭建的“我为群众办一事”“我为发展献一计”等平台中,叶明还有个新身份——“街面党员先锋队”队员,定期对街区进行巡查。“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商户的经营状况,我都放在心上。”据叶明回忆,有一次,台风即将来临,他挨家挨户地通知商户们做好防范措施,还帮忙加固了一些摇摇欲坠的广告牌,大家都很认可我。“慢慢地,大家有事情都愿意来找我商量。这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党员的身份,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组织的形象。”
“管得住是硬道理,服务好是真本事,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让流动党员找得到组织、感受到温度,发挥出作用。让每一位流动党员成为流动的红旗,一起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在担当服务中彰显新时代党员风采。”闵行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华贤东
通讯员 姚庆平 吴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