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时节,走在井冈山脚下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的田间地头,不时能看到一些年轻面孔。这个惊喜的变化,得益于泰和县“田教授·新农人”培育计划落地生根,培优育强了一批心系农业、情怀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乡村人才。
农户向大家分享乌鸡销量提高的喜悦 。康凯摄
“田教授·新农人”培育计划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解决实际产业难题。泰和县加强与高校合作,打造科技小院等创新平台,泰和乌鸡科技小院便是其中之一。
“解决乡村‘疑难杂症’,需要专业力量精准出击。”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副主任、泰和乌鸡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毛辉荣说,“大学生有知识有技术,有朝气有活力,是下沉基层的合适人选。”泰和乌鸡科技小院常年有大学生7人,他们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开展调研与实践。到目前为止,江西农业大学共有4批20多名大学生在此工作学习过,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也有几位。
在泰和乌鸡科技小院的培育下,截至2024年底,泰和乌鸡饲养量突破1100万羽,全年产值近60亿元,联农带农6000多户,户均增收超2700元。依托泰和乌鸡科技小院等平台,累计组织800余名乌鸡养殖户和经营户参加培训,带动培育泰和乌鸡产业人才近千人。
泰和县禾市镇的一处乌鸡养殖基地。 康凯摄
此外,按照“一产业配套一人才”思路,泰和县先后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江西理工大学等共建研发中心7个,20余名博士任企业顾问。如今,10多支队伍、近1000人的青年大学生突击队长期活跃在泰和,精准对接地方需求100多个。
“田教授·新农人”培育计划落地后,泰和县每年整合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3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奖补,激励了越来越多的本土青年留在家乡。
塘洲镇上鹏村95后“田教授·新农人”康恒榕,退伍后返乡协助父亲管理吉凤乌鸡养殖场。他在抖音上直播带货,把泰和乌鸡卖向了全国各地,销售额突破30万元,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00后张丽娟是禾市镇院垅村的一名村干部,自2024年3月进村跟班以来,从害怕和群众交流到能独立处理好各项工作,渐渐融入院垅村这个大家庭。如今,她正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结合村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带领村民发展文旅产业。
“引回雁”只是序曲,“育强雁”才是唱好乡村振兴“重头戏”的关键。泰和县紧扣农业技术、电商营销、产品推广等内容,通过县级重点培训、乡镇分批轮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田教授•新农人”开展靶向培训,先后组织各类培训66场次,1200余人次参训,并选派77名科技特派员、21支农技推广队,通过上门送技的方式提供“点单式”对接服务。
“青年是乡村发展重要的新质生产力,要打造新型劳动队伍,青年是其中最为基础性、战略性、先锋性的力量。”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廖勇说,“青年为乡村带入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塑造现代化的生产关系,能为城乡融合提供更大可能,青年多奔田头,农村就大有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