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议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这番话,在代表委员中引发强烈反响。乡土人才如何发挥更大作用?耕耘乡村一线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给平台给机遇,
更多发挥乡土人才作用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江苏的乡土人才“三带”计划,让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进入组织视野。全国人大代表、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19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绣花针,从事乱针绣18年,带领全镇30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脱贫致富。
“江苏特别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遇。” 莫元花说,乡土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更多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
“目前,组织部门为我们牵头组建工匠学院和名师工作室两个平台。”莫元花说,工匠学院是“初级版”培训学校,主要面向大众基础教学,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普及,让农村的老百姓熟悉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技艺;名师工作室则要精挑细选徒弟,培养高技能人才,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莫元花的大师工作室今年策划成立,计划招收30名徒弟。“希望组织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我们的扶持力度。”莫元花说,带动乡土人才定期参加各类艺术节、作品展,宣传推广技艺,拓宽眼界视野,投入成本不小。针对乡土人才“单干户”居多这一现状,应建立健全相关行业协会,引导鼓励有能力的乡土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帮助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
在莫元花看来,“大师工作室”的功能不仅是带徒弟、培养新生代乡土人才,还应成为相关产业的研究室,围绕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营销进行整体布局,借助这个平台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将产业培育壮大。
让职业更体面,
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邢青松入选“乡土专家”后,更加注重带着乡亲们学习螃蟹生态养殖技术、强化推广销售,带动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他最大的愿望是,让“蟹农”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较低,很多地区把用人的重心放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上,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而对本地能人、乡土人才不够重视,既挫伤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邢青松说,合作社在发展中强烈感受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引进“土专家”“田秀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等方式,解决了一些人才方面的问题,但农村的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们需要进一步营造重视乡土人才、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乡土人才真正“香”起来,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受多种因素制约,乡土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邢青松建议,充分利用合作社社员培训中心、农民党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等载体,有层次、分步骤地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培训,通过理论辅导、技术指导、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乡土人才增长本领、增强综合素质和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乡土人才创业上,希望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帮助乡土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作用。”
拉长培训短板,
打造更多职业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盱眙县天泉湖镇杜山村业盛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叶红曾是一名下岗女工,她承包的3100亩荒山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带动120余名妇女劳动致富。
作为江苏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李叶红把自己定位为“乡亲们的传话筒”——来自基层,就要代表基层。去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李叶红针对推进低效闲置土地开发利用问题提出的建议,不仅得到自然资源部的回复,她所在盱眙县也就相关问题的解决采取实际行动。当地政府通过组建联合工作组,对全县600多家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列出问题土地清单并陆续推进整改工作。
李叶红由此更鼓足了干劲,了解、整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今已成她的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活动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如何进一步培养农村人才是她眼下关注的重点问题。
李叶红说:“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一个短板,尽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有的愿意长期扎根农村,但农业专业人才仍越来越少,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58岁,谁来种田、谁来兴村、谁来服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李叶红注意到,因为缺乏科学指导,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农产品滞销,以及不懂生产技术造成作物减产的情况比较突出,“希望健全培训机制,和有关部门合作,培养更多的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