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当前,乡村振兴事业进入攻坚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多察实情、多解难题,着力把真相和全貌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才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助推发展取得实效。
要聚焦一线真听民意,谨防“作秀式”调研。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政策落实好不好,群众体会最真切、感悟最直接、发言最真实。要聚焦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全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存在问题。调研要实事求是,与群众交心换心,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既甘坐“冷板凳”,又勇上“热炕头”,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要坚决杜绝纸上谈兵,管中窥豹,走走逛逛,拍拍照照,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要坚决杜绝问题困难“存普遍”,调而不研,研而不深。
要精准剖析真查细情,谨防“套路式”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整治公路晒粮问题时,结合当时生产队及公路晒粮现状,精确研究推算司机运行在晒粮道路的刹车动作78次,每部车多耗油11.7公斤,而未在公路晒粮的生产队反而提前5天完成夏收和征购入库任务,从而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总书记调研过程有理有据,用精准的数据调研直击“痛点”,不仅使反对的声音消失了,经过整治,沿袭多年的公路打场晒粮现象彻底消失了。当前,乡村振兴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产业振兴、增收就业等民生难点问题,又有看病就医、困难群体等民生堵点问题,要坚决杜绝记记数、填填表,不分析客观情况,不深究反映问题的“套路式”调研,只有真正树立问题导向,沉下心来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使调查课题符合最新形势、尊重客观规律、得到人民支持。
要注重成果真求实效,谨防“无果式”调研。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真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推动工作落实,才能确保调研不虚、不偏。要紧盯调研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坚决避免调研成果“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要敢于对群众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釜底抽薪、源头防治;对制度操作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及时修正、释放效力;对基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探索、突破创新,确保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榆关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