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威远镇贫困户王世发天天都有新变化
2019-01-14 17:19:0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多钧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享受危房改造项目后,王世发盖起了小楼房。本报记者 张多钧 摄

  

  王世发察看肉猪长势情况。

  

  冬日的清晨,寒风夹杂着雪花,拍打在脸上生疼,不一会,威远镇的大街小巷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王世发身穿酒红色棉袄,疾步走向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局,脚下的积雪发出吱吱吱的声响,似乎一点也感觉不到寒冷,冻得发红的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

  这一天,对于王世发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王世发以“脱贫光荣户”的身份来领取表彰;这一天,王世发向所有人宣告“我脱贫了,我摘帽了”。

  互助县“脱贫光荣户”,奖励是一辆价值1.9万元的三轮拖拉机。王世发坐在崭新的拖拉机上,嘴角上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个‘铁疙瘩’,能为我节省不少劳力,以后我拉饲料就轻松多了。”

  跟随王世发,我们来到他所在的村,塘川镇坪地村。

  坪地村并非地如其名.村子地处脑山地区,坐落在一座山的半山腰。长期以来,村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收入仅仅是依靠传统种养殖及政策性补助,王世发也不例外,甚至比村里其他村民过得还要穷苦。

  过了坪地村的彩门,就是村文化活动广场,广场旁有一栋粉色的2层楼房,这里便是王世发的家。屋外寒风刺骨,王世发家的楼房内却暖意融融,房间内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户玻璃、家具擦拭得锃亮。

  “2015年,借助国家的危房改造项目,政府帮扶了我2.3万元,我又找亲戚借了10万元,盖了这个楼房,楼房内的家具、装潢,一年添置一两件,现如今也差不多置办齐了。”坐在火炉旁的王世发娓娓道来。

  王世发如今的居住条件和过去相比,只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过去,住着几间土块垒的木头房,山上风大,刮风房子里进风,下雨房顶漏水,房间里都没几件像样的家具,说给他人听都不相信。”

  二

  王世发是坪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四口人,1公顷耕地,一年种地也够吃喝,再加上王世发还有泥瓦工的手艺,按理说不应该如此贫穷,究竟是何原因。

  现年56岁的王世发是上门女婿,家中有一个81岁的岳母,家中的变故要从2003年说起。那年,岳母家中摔倒,右腿粉碎性骨折,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借了外债,最后也没能治好,还造成了终生残疾。不久,老人家又双目失明,此时,儿子正在读初中,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此前,妻子也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家中所有的担子都压在王世发一人身上,王世发彻底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如果不是家中的这些变故,这些年来我也不至于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一年家里种的地就够正常的花销,我一年出去打工,也能挣个一两万。可结果是我一年挣的钱都不够买药、供孩子上学,有时候家里没钱买药了还要跟两个出嫁了的姑娘伸手要。”回忆起以前的日子,王世发感慨万千。

  “有些话我都羞于启齿,那些年,家里的病人一年吃过药的药盒,都是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地往外拉,遇上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就发愁,去亲戚家买礼物、随份子的钱都拿不出来,在村里人面前也抬不起头。”王世发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

  就在王世发艰难支撑着这个家的时候,党和政府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王世发又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生活每天都有新变化。先是住房条件改善了,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通了自来水,告别了以前到山脚下河里挑水吃和吃井水历史,通了硬化路,遇上雨雪天,也能上山下山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内心里却是由衷的感恩共产党。”王世发说着这些年发生的变化。

  三

  国家的扶贫政策是机遇,就看贫困户能否抓住。王世发明白这个道理,经常提醒自己,如果一直靠国家的扶贫政策,这辈子都不可能真正从精神上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因此,王世发决定抓住这个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王世发来说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山,在和青海日报社驻坪地村扶贫工作队一番商讨后,王世发决定利用山来发展原生态养殖业。

  王世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单位实习的儿子,儿子听闻立马返回家乡,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农学及生物种养殖专业知识,为王世发制定了养殖计划。

  2016年3月,王世发借了30万元,在山上租赁了0.3公顷土地,开始动工建设养殖区,6月份,养殖区建成,他注册成立了互助县创丰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王世发用产业扶持资金、530贷款、互助金购进了10头母猪、40头肉猪、200只肉鸡。去年初,合作社养猪数量达到了130多头,并在春节前为市场提供了猪肉70头4600公斤,鸡肉200只500多公斤,王世发狠狠赚了一笔。

  王世发的产业发展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就在上一年,王世发进了300多只鸡苗,结果没几天,就遇上了瘟疫,鸡苗死了一大半,损失了不少钱。

  “养肉鸡,成本低、周期短、风险大,需要仔细照顾,家里就我和妻子两个人,顾不过来,也经不起那么大的损失,因此,今年再没有养肉鸡。”王世发说着自己的顾虑。

  从王世发家出发,一路往山上爬,一公里左右就到了合作社,合作社内两栋温室大棚,大棚内还生着火炉。“这两栋大棚里总共有150多头猪,年初到现在,已经出栏了20多头,纯收入已经有将近2万元了,再过两个月,出栏一批,春节前再出栏一批,今年又能挣不少钱。”王世发笑着说。

  建立合作社之后,王世发家的生活条件也极大改善了.“以前困难的时候,一年吃不了几次肉,家里一年养着一两头猪,舍不得自己吃,都是卖了换钱用,如今生活也有起色了,自己家宰个猪吃猪肉,也没啥困难了。”

  扶贫政策是外力,自我发展是内力,只有内外兼修,贫困户才能实现真正脱贫,王世发就是最好的佐证,全家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前的2900元,跨越式增长到2018年底的2万多元,从一个困窘到极致甚至连出门走亲串友的勇气都没有的贫困户,到今天成为全村瞩目的养殖大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心系贫困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谋福祉的结果,是他不甘贫苦,努力改变旧貌的结果。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