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子里的三问
2023-03-27 16:28: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何红卫 李丽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眼下,湖北省的“菜园子”迎来了生产关键期。种了几十年菜,一些菜农望着大片菜地却犯了愁:“蔬菜亩产怎一年不如一年?”“‘寿光经验’为啥在天门失了效?”……

  “菜篮子”虽小,却是一头挑起菜农增收致富的重担,一头连着百姓的餐桌。近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蔬菜办联合荆门、天门两市蔬菜专家深入“菜园子”,到田间一线听农户心声,找破解之策。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一问:蔬菜亩产怎一年不如一年?

  一到荆门市沙洋县,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蔬菜办主任袁尚勇便和沙洋县副县长朱桂文、荆门市蔬菜专家付祖科一道钻进了拾回桥镇桥河村的蔬菜大棚。

  桥河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特色村,全村耕地面积6000余亩,种植蔬菜面积达3000多亩,以种植空心菜、小香葱和白梗芹菜为主。这两年,村民起了疑惑:“同一块地,同样的人种,水肥不少施,产量怎么一年不如一年?”

  村民邵寿兵今年50岁,搭了20个大棚,上半年种空心菜,下半年种小葱,年复一年,一种就是30年。近两年,他承包的20个蔬菜大棚好像和他“抬起了扛”。同样是他种,水肥一点不少,但每亩产量却越来越少。“过去一个大棚最高可产6000斤空心菜,现在最多只能收4000斤。”邵寿兵一脸苦闷。“金疙瘩”何以成了“铁疙瘩”?

  同是种菜“老把式”的村民宋法泉也有同样的困惑:“种同样的菜,过去一亩菜,产量高、质量好,轻轻松松纯收入过万元,现在产量减少,质量也差,最多只能收入七八千元。”

  “你们给家里的菜地做过监测、休耕吗?”付祖科问。“村里人靠种菜,过去家家户户效益都好,从没想过休耕。”桥河村党支部书记李香回答。

  “和人一样,地种的时间长了,也会生病,得花时间休耕。”付祖科解释,但村民仍心有疑惑:“休耕就得空着不种,地不就浪费了吗?”

  “你们这是掠夺式经营啊,你们不让地休耕,地就不让你们有产量。这样的生产方式是毁灭式的!”袁尚勇给村民算了笔账,“现在休耕可能少生产几十天,表面上少产千把斤菜,但如果持续生产,减少的可不只千把斤,再这样下去,问题更严重啊。要想质量高效益好,就得绿色生产、科学种菜,譬如测土配方施肥、高温闷棚等。”

  听到这里,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过去常听说要绿色发展,没理解,今天才有了深切体会。”邵寿兵红着脸暗下决心,“以后我们会告别‘掠夺式’农耕,向种地与养地结合努力。”

  “别担心,镇里将很快邀请上级农技专家给村里的菜地做检测,六七月份,再教大家高温闷棚杀菌杀虫,既简单又安全。”拾回桥镇党委书记王纪洲列出了工作计划。

  二问:政府能否投资帮菜农建智能化蔬菜大棚?

  听说有省市专家来村里,桥河村村民都赶了过来。村民吴继云来得晚些,“这两天正是收空心菜的时候,人手不足,忙不过来。”吴继云是拾回桥镇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共承包种植了35亩蔬菜大棚,“管两餐饭,一天180元还请不到人。收菜的时候,为了保证菜新鲜上市,每天晚上11点半就得上工,第二天清晨7点才能收工,很苦,一般人都不愿意干。”

  熊国桥是桥河村的老会计,种菜也有25年了,眼看着村里的菜农一半开始“奔五奔六”,去年他牵头成立了桥河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想把大家联合起来,找出一条轻松点的路,但是村民太松散,收效不大。”

  怎样种菜既轻松又高效?是桥河村村民的困惑,也是蔬菜生产迈向现代化路上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袁尚勇说:“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耕作、播种、微灌、施肥、环境监控、采收、包装等环节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也需要资金和技术,要解决好‘如何种菜’的问题,就要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大棚需要改造升级,具体到蔬菜基地是什么样呢?付祖科给村民打起了比方:“把你们现在的大棚升级改造成智能化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卷膜放风、水肥一体化及机械化作业等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根本不需要多少人力。”

  “这不是又要花钱升级改造设施吗?能不能让政府帮我们搞?”村里另一个蔬菜种植大户吴继富紧接着问。“是啊,能不能政府帮我们升级”……村民异口同声。

  “国家扶持支持很重要,但农户自我发展、自我壮大更重要。虽然国家对三农领域投入不断增加,但财政投入并不是福利分配,而是激励大家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沙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洪华和村民谈起了心,“现代农业要一步一步来,大家可以先换棚,条件好的将老旧大棚换成钢架大棚。棚好了,菜的产量和质量也会更高,效益自然就提升了。”

  随着谈心深入,村民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今年等换茬休闲时,我也要换个好大棚。”吴继富说。

  除了使用先进设施和技术,袁尚勇还建议村民联合起来,将村里的“土字号”蔬菜打造成地标“金名片”,效益又可以进一步提升。

  三问:“寿光经验”为啥在天门失了效?

  这段时间,蔬菜大棚里的一些怪象让天门市多宝镇铭禾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吴汉平困惑不解。“同一个大棚,怎么一半辣椒苗结满了绿油油的辣椒,另一半地里却长得稀稀拉拉,而且部分果实表面出现白化。”专家刚进村便被吴汉平拖进了大棚“看病”。

  “您不觉得您的辣椒苗有点像向日葵么?所有叶子都齐突突朝向了有光的一面。”天门市蔬菜专家段银庭看后哭笑不得。去年吴汉平专门到山东寿光“取经”,学“寿光经验”,回来便“照葫芦画瓢”,建起了冬暖式大棚,并将背光面土墙改装成了黑帘,并盖上了黑色的棉被,“这样可以保温,还能够防止晒伤。”说到这,吴汉平一脸自信。但,这取来的经验恰恰就是让吴汉平困惑不解的原因。

  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重点是在一个“攻”上,倘若直接捡取“他山之石”,是无论如何也“攻”不了“玉”的。“老吴,一些寿光温室大棚之所以背光面用土墙,一个是避光,因为那个地方光照充足,再者是保温,土墙白天吸热,晚上放热,能保证棚内夜间温度。但是天门的春季,低温多阴雨,日照不足,如果再遮光,植株自然没法正常生长,进而产生畸形果,并且直接减产。”袁尚勇拍了拍吴汉平的肩膀说。

  一席话让吴汉平茅塞顿开,原来自己取经只学了皮毛。“外地大棚蔬菜搞得好,我们要去了解具体的发展背景,分析其成功的因素。然后对照自己地方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别人的方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整合利用,才能取得成功。”吴汉平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