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泗水村第一书记王利斌:一穗玉米,一缕阳光
2022-12-23 10:0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张昊 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过去是种玉米糊口,如今在老王书记的帮助下,我们是在播撒幸福生活的阳光。一穗玉米,一缕阳光!”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泗水村,村民们咀嚼着好日子的有滋有味。他们嘴里的“老王书记”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泗水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利斌。

  不一般的“驻村见面礼”

  2014年,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干部王利斌被组织上选派到龙井市老头沟镇大箕村驻村。2015年12月21日,调整到脱贫任务更重的泗水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延边州曾是吉林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耕地面积少,经济基础差,人口外流多。王利斌到泗水村那会,作为龙井市贫困户最多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9户。30%的村民喝不上自来水,30%的村民还住的是泥草房。

  “这个村送给我的见面礼,你怎么都猜不到!”8年前的那一幕,王利斌记忆犹新。到村第一天,他向村书记和村主任了解一些基础数据,两人都答不上来。没聊几句,两个干部就互相指责、抱怨,吵得不可开交。原以为就是班子不团结,过了一会,七八位村民冲进村部,跟王利斌反映情况:“你是新来的第一书记吧……如果你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就去上访!”

  这样一份特别的“见面礼”,让王利斌措不及防。随后摸排家底的结果,更让王利斌连呼想不到,“村集体没产业、没收入,我能接受,但想不到竟然还有119万元的负债!”

  面对这样一个穷且乱的局面,王利斌静下心,逐渐理清解题思路: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从改组、筑强村“两委”班子入手。

  说干就干。王利斌挨家挨户走访,唠家常、听困难、述心声……拉近了和村民们的距离,也让一个能人走进了他的视野:村会计尹秀华,党性强、懂农业、有担当。

  “就她了!”王利斌“四”顾茅庐,最终说动了尹秀华挑担子。2016年,泗水村“两委”换届,尹秀华高票当选村主任。此后又担任了村书记。几年来,村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改善,被龙井市评为党建标兵村、先进村。

  不一般的村路

  村民们过去与外面联系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条烂土路是村民们心中最大的“痛点”。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王利斌到村后,通过多方协调,把相关部门的领导请到村里查看,商议、确定修路事宜。2016年4月,投资800万元的修路工程在泗水村群众的欢呼声中启动。

  “修一条让老百姓用得着的路”成了王利斌最为记挂的事。他当上了义务“工程质量监督员”。有段时间,大家感觉他的人都“扎根”在了工地上。施工队修一段,他就跟一段。尤其是进入七、八月份,骄阳似火,他在施工现场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盯得晒黑了一圈、脱了皮。有事外出时,他也叮嘱村“两委”班子,“所有人给我杵在现场,一人死盯一段,决不放松!”

  在新路上,王利斌还精心定制了一处其他村庄较为少见的景观。“安了一个地磅秤。”王利斌走访发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卖粮,可往年总有一些不法商贩会在秤上“做手脚”坑害村民。于是,他提议建了一个地秤。凡粮车进出都称上一称,商贩再也不敢打歪主意,村民们都管这叫“公平秤”“民心秤”。

  一条14.25公里长的村路和8公里长的屯路最终修成了,沿途还架设了186盏太阳能路灯,把泗水村的夜晚和人心都点亮了。

  修路“初战告捷”,王利斌继续瞄准村民们的生活痛点,解决群众最“急”的问题。屋里“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天黑想做饭、停水又停电”。于是,他启动了49户危房翻建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村里组建了一支工程队,从原料采购到施工品控,他领着村干部一一把关。“别的村花钱请工程队,咱们村自己干,质量可靠不说,钱还赚到了村民兜里。”一幢幢白墙彩瓦、颇具朝鲜族风格的房子建起来了,入住的村民们最有发言权:“既实用又漂亮!”

  不一般的玉米产业

  同样的土地,同样是种玉米,王利斌来后,把玉米变成泗水村脱贫致富的一张“王牌”。

  种什么?泗水村过去种的老品种口味干涩,卖不上价。2016年初,王利斌带队外出考察10余次,邀请专家到村指导16次后,确定了泗水村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第一步是种和别人“不一样的玉米”。“地处北纬42°黄金玉米带,无霜期短,早晚温差大,鲜食糯玉米的口感极佳。且每棒单价可达2.5元,经济效益至少是普通玉米的两倍以上!”王利斌详细算过账。

  怎么种?他也有行动方案——2016年,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但一开始村民们都不敢加盟。王利斌把“十八班武艺”用上了,挨家挨户“掰饽饽说馅儿”地讲政策、说前景,对最难谈的几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王利斌豁出去了,拎着酒瓶子,坐在村民炕头上陪喝酒、交心……就这样,把104垧土地流转出来了。

  在泗水村,因为玉米还诞生了一个“节”。每年八月下旬,村集体种植的黏玉米开镰收获,参加劳动的人们,在家门口就业,日工资120元、130元、150元不等,合作社还免费管饭。“每到这个季节,给大家打饭的时候,黑压压都是人,大家乐呵呵地干活、数钱,和过年差不多热闹!”合作社的“大厨”李桂兰回忆道。

  王利斌觉得,村里产品要做大做强,打开销路,做出影响力,必须要做自己的品牌。于是通过村集体表决,就用了尹秀华的肖像和名字。“尹秀华”牌鲜食玉米不仅走向全国,王利斌还推动成立了鲜食玉米出口公司,一个标准集装箱的玉米可结算2.22万美元,销售利润比在国内卖增加了35%,且供不应求。

  “一穗玉米,一缕阳光”的鲜食玉米,是王利斌打响泗水村脱贫攻坚的第一仗,也是他构建泗水村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泗水村路西侧,18栋温室大棚蔚为壮观,这是王利斌为村里培育的另一只“金鸡”——黑木耳。2014年,延边大学研究生徐方华承包了大箕村的大棚种木耳。打井、通电、买农膜,都是王利斌帮忙协调。资金链一次次断裂,又是王利斌掏出自己的工资、房补,为其担保贷款,帮他一次次渡过难关。2015年,徐方华主动追着王利斌来到泗水村。他把秸秆粉碎后制作成种木耳的菌袋,发展食用菌产业。“眼下种的是不损地力的木耳,5年后,这片土地在充分休养后,会成为用无人机植保种玉米的‘智慧农田’。”徐方华向记者介绍。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优良牛之一。如何既长效保护好自己的“牛种子”,又能让村民赚到快钱?王利斌在村建起黄牛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条黄牛繁育、饲养、育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年均出栏170头黄牛。“我们不只卖整牛、活牛。”王利斌娓娓道来,他从“庖丁解牛”中得到启发,引导村民当“庖丁”,把牛按部位拆分开,真空包装后,在线销售,每公斤平均售价可达120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这两年,一贯精打细算的王利斌,把每一个能利用起来的点都转化成了真金白银。玉米秸杆喂牛,牛粪还田;大棚种木耳,玉米瓤作菌包,废菌包粉碎喂牛;牛棚上装光伏发电站……变废为宝,又增加群众收入,为村合作社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

  2022年3月,他又推动在泗水村建成了投资1000万元的龙井黄牛交易中心和投资3000万元的肉鸡养殖场,为泗水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蓄足后劲。

  而与诸多绿色循环产业相比,更让王利斌自豪的是,他为泗水村引进、培养了一批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等哪天我撤退时,咱们村也能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动力!”王利斌说。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