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记者对话青年榜样】逄子剑:扎根祖国西部边陲的“胡杨”
2024-04-29 17:09:00  作者:刘琼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逄子剑

  逄子剑(左)走访途中。(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我来到新疆的第十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对记者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今年34岁的逄子剑,还有一个闪光的身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年纪轻轻的他,何以频登国家级“舞台”?答案或许也藏在时间中,藏在十年岁月的磨砺中。

  去新疆实现一个学子的梦想

  2014年,逄子剑从烟台大学毕业。择业时,他无意间看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向部分高校选拔录用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消息。“自己仅仅是毕业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西部的大舞台上,也许可以成为不一样的‘烟火’!”

  逄子剑的第一站,是离家五千公里的喀什地区疏勒县巴仁乡,任琼克其其村党支部副书记。进村第一天,看到路上黄土漫天,土屋矮小破旧,耕地荒芜,逄子剑的内心很沉重。改变村容村貌是他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逄子剑首先带领村民对全村的道路两侧林带进行清除杂物、涂白防害,接着又对村民房前屋后的柴火垛、杂草进行清理,最后给全村安装上路灯,砂石路铺上柏油。一年的时间,琼克其其村便焕然一新,村民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让逄子剑最有成就感的是,他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在走访中,逄子剑注意到5岁男孩阿卜的手呈“鹅掌”状。打听后得知,在阿卜4个月的时候,他的手不慎被烫伤,生活捉襟见肘的家人,没有采取有效治疗方式,而是直接用纱布包上,导致5根手指长到了一起。“孩子还小,不能让这个‘缺陷’影响他今后的人生啊。”事不宜迟,逄子剑带着阿卜去医院诊治。诊断结果显示,孩子的手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治疗费需要五万元。五万元,对于阿卜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看着孩子天真的面庞,逄子剑无法置身事外。四处奔走后,他终于联系到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帮助解决了费用问题。看着孩子恢复正常的手,阿卜的家人喜极而泣,逄子剑也心潮澎湃。

  正是这一件件实事,拉近了逄子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也坚定了他为民服务的决心。

  在西部边陲做扎根“胡杨”

  2019年,逄子剑担任莎车县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在新风路社区入户走访时,他发现有些居民家里的水龙头一直在滴水。“省水也不是这么个省法啊,这样接水也不卫生。”“逄书记,你不知道这水龙头可是开到最大了,但水压不够,水上不来啊!”上手一拧,果然如此。排查后得知,由于水泵经久失修、水箱管线老化,造成了这里管路供压能力不足,居民只能一滴一滴地等着接水喝,如果需要洗衣洗脸用水,居民则要拎着桶去绿化带里接绿化用水。

  “300多户居民饮水难,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不能再拖了!”逄子剑连夜做方案向县委书记汇报。随后,县委书记与自来水公司及水利局的负责人,一起到现场察看。新风路社区紧挨着古勒巴格镇恰依哈纳村,县里最后决定将管线改造并入该村的水利项目,统一使用资金。十来天后,施工车辆开进了小区。当清甜的自来水哗啦啦流出来时,居民们争先恐后邀请逄子剑到家里喝茶。

  棚户区改造是逄子剑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1600多户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让逄子剑揪心。土木结构的房子,有的墙上已经裂开了缝。地下没有污水管网,居民便在门口挖个深坑当渗井,污水全往里倒,水渗入地下,地基泡得软塌塌。而头顶,电线满天挂。要改造,就得先拆迁,这可是个大难题。有居民表达反对:“在这里住了几辈子,你说拆就拆?拆了我住哪?”

  为了打消群众顾虑,逄子剑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政策,讲住在这里的危险,讲改造的方案:先让评估公司给现有的房子估价,有条件的,拿了补偿款可以在统一规划下自建;不想建的,政府会在这里建置换房,可用补偿款置换楼房;如果现在的房子估价太低,还可以选择租住新建的公租房。政策一目了然,让不少人动了心,在房屋补贴价格测算表上签字摁手印。

  老百姓的信任,一直激励着逄子剑不惧困难,不断前行,让他成长为扎根祖国西部边陲的迎沙“胡杨”。

  在盐碱地创丰产奇迹

  “最近正是春耕的关键时期,乡里处处可见现代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的繁忙景象。其实我们乡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平均盐碱含量达到了千分之四,最重的达到了千分之七,在这样的环境下,种植棉花和小麦,产量都不会很高,但是我们乡去年迎来了大丰收,高产的‘密码’就是——种子。”逄子剑自豪地告诉记者。

  2021年,逄子剑来到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任乡党委书记。这里的村民辛苦劳作一年,但收入微薄。逄子剑明白,要想增收,必须引进产量更高、更耐盐碱的新品种种子。他开始和喀什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对接,选育推广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和抗逆、节水、耐盐碱的杂交小麦新品种。

  推广初始并不顺利。乡亲们用惯了老种子、习惯了老方法,谁也不愿意尝试新品种。逄子剑只好一有时间就到田间地头,给村民讲解小麦新品种的优势,真诚的态度打动了村民麦麦提祖农·吾斯曼。麦麦提祖农·吾斯曼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试种了100亩杂交小麦。年底一算账,每亩地粮食多收了100多公斤,饲草料秸秆也多了100多公斤,算下来,一亩地能多挣400多元。这漂亮的账单,在乡亲们中传开,新品种子随即成为“香饽饽”。

  “我们采用的小麦新品种是京麦189,盐碱地里种下去亩产可达500多公斤;棉花新品种是中棉所96B,亩产也能接近500公斤,比在普通土地上产量还要高。”逄子剑说,正是这些小小的种子,在盐碱地上创造出丰产奇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盐碱地逆袭的“秘籍”。目前,巴格阿瓦提乡与相关科研单位共同组建了种业发展联合体,创建了巴格阿瓦提乡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现代化千亩粮棉育种基地建设。同时,依托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平台,以高品质棉花为抓手,联合下游产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订单生产打通全产业链,初步建成了CCIA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引导全乡进行高品质棉花原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当前,推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让群众增产增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逄子剑说,接下来将在做好粮食安全、畜牧产业发展、高质量就业和人居环境整治上下更大力气,让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跑起来,别太在意“掌声”

  十年风雨,十年兼程。十年让海滨城市的踏浪“海鲜”,变成了扎根祖国西部边陲的迎沙“胡杨”,十年也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成熟稳重的“当家人”。

  逄子剑告诉我,在新疆的这十年,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无论从事哪个行业,身在哪个岗位,都要保持奋斗姿态,主动作为。有幸成为喀什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他一生最宝贵的经历。这一路获得的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不必太在意外界的掌声,只管坚定目标,随心而行。

  今年,也是我成为记者的第十个年头。从一个职场“萌新”转变为工作“老手”,从喊别人“老师”到被别人喊“老师”,虽然阅历增加,但身处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中的我,却时常感到迷茫。在与逄子剑的交流过程中,这个同龄人的从容与笃定,让我明白,不必听非我者的声音,就做奋力拼搏的“浓人”、看轻结果的“淡人”。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