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一致,没有办不好的事
2024-12-20 08:5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左)与何波在蔬菜大棚。刘凤双 摄

  合川地处长江上游,乃三江汇流之地。12月3日,记者来到重庆市合川区三庙镇戴花村蹲点。“重庆首个民间河长”“全国青年河湖卫士”……光荣称号的背后是90后返乡青年何波治污治水的8年“实战”。他从本村污染严重的三庙河入手,将昔日“臭水沟”打造成特色旅游网红景点。何波被誉为长江生态环境最基层的守护者,戴花村也因举办“荷田夜市”一举成名。

  何波说,光“有名”不行,还需“有实”。成为戴花村“当家人”后,他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曾经的“空壳村”蜕变为“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戴花村因“荷”而名,因“何”而兴。和何波的对话,就从“荷”开始。

  “荷”香四溢

  2015年,在外闯荡多年的何波“想换个活法”,他选择返乡创业,做个“新农人”。

  站在儿时嬉戏的三庙河边,抬眼所见让他心痛,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河岸边长满荒草,曾帮助过他的叔婶们都已上了年纪。

  何波是孤儿,跟着养父“吃低保”长大。孤身打拼的苦日子,没有在他脸上留下沧桑,而是赋予他勇敢、赤诚,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以本土人才身份到村工作后,何波多方咨询专家,决定在响水滩种植太空莲。当年10月,“重庆响水滩农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流转土地、购买优质藕芽,他拿出了全部积蓄。

  “选择种荷就是想回报家乡,让三庙河清澈起来,让乡亲们过上更甜美的日子。”何波相貌清秀,一开口便面带笑意,双眼弯成一对月牙。选择种植太空莲,何波出于两个想法:一来村民年龄大,采莲子相对容易;二来太空莲对水质要求高,必须治水先行。

  回过头来看,选择生态种植产业,恰好踩准了“时与势”的节拍。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重庆是长江上游城市,合川是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之地,三庙河是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守护好三庙河,就是为保护长江母亲河作贡献。”何波更加笃定自己的选择。

  当2017年重庆市相关部门开展“河长制”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后,何波立马报名,成为重庆第一个被政府正式聘任的民间河长。在村里,他自掏腰包第一个拉起了网线,在村委会装上投影仪,教村民垃圾分类。

  当河长没有报酬,还经常得罪人,何波却乐此不疲。夏日里,他凌晨即起,清理垃圾、运到镇上集中处理。治水仅靠个人力量不够,他多方奔走,以党建共建方式将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拉进来。“我只是搭起了全民护河的桥梁,绿水青山是靠大家共同维护得来的。”何波谦虚地说。

  如今的三庙河,恢复为生态湿地、水岸花田。静静的水面上,一对野鸭在觅食,听到说话声,一只白鹤扑棱着飞起,栖息到树上。“夏天巡河时,荷塘里会看到青蛙、蜻蜓还有水黾,说明这里生态好啊!”何波自豪地说。

  “美丽事业”不仅带来了靓丽风景,还带来了“美好钱景”。第一年百亩莲田的产值就高达40万元。自2019年以来,戴花村每年夏季举办“响水滩乡村荷花节”,吸引数万周边游客。2023年举办的“荷田夜市”再度为戴花村带来巨大流量。

  “合”力共富

  冬月的戴花村,没有了映日荷花、莲叶田田,残荷被旋耕机打碎到土里,地里已经种上了胡豆。轮作种植,戴花村冬日无闲田,村民也多了增收点。

  看到白鹤,何波笑着说起荷渔共生“失败”的故事。太空莲为浅水种植,水深仅20公分左右,浅水鱼很容易就成为白鹤的腹中餐了。

  “作为‘当家人’,我每天都在想致富路该怎么走,村民的信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何波在乡亲们信任的目光中走上岗位。从“荷花王子”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何波一直走在生态治村的路上。

  作为河长,何波一个月要巡河四次,从余家滩到响水滩2.5公里河段,他了如指掌。在“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国青年河湖卫士”的光环之下,何波始终保持冷静。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是戴花村不变的守则,也是他选择“合伙人”的标准。面对抖音上网友的各种“求合作”,他认真筛选后逐一婉拒。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戴花村村“两委”定下的发展基调。

  产业发展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太空莲之后,何波尝试种植葡萄、金银花,但均未取得成功。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他引进农技人才,协助村委会发展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短平快”的蔬菜瓜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最近我们又垦出100亩撂荒地。”何波说,山上山下的产业共带动6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业。

  “你看,我们村的产业共有三层:平处是42个蔬菜大棚、水面上莲豆轮作,山坡上种植柑橘、枇杷,山顶上有2个养猪场。”何波掀开一个大棚的帘子,满是绿油油的番茄苗,再看其他大棚,土壤已翻耕,正等待秧苗进驻。

  同频共振的人总是会相互吸引。原本从事蔬菜运输的退伍军人鞠勇,冲着何波的为人来到戴花村租下蔬菜大棚。分两期建成的40多亩蔬菜大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还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研学、农事体验活动基地。在戴花村掘得“第一桶金”后,鞠勇又将事业拓展到相邻村。

  95后脱贫户罗静想承包坡地种柑橘。面对罗静的创业热情,何波劝他先拿5万元试水,并想方设法帮他降低成本。近三年来,戴花村共修了8.5公里村级道路,最先铺筑的是通往山坡的产业路,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运输成本。

  山顶上,何波争取项目资源,在土地贫瘠的9社、10社建成两个生态养猪场,年出栏共7000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6万元。猪场粪便经过发酵,无偿消纳到柑橘、脆李、蔬菜园等600亩精品采摘园,形成“种养结合”的有机循环模式,戴花村今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降低25%。截至12月15日,戴花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6.52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万元,比上年增长4000元。

  “和”美乡村

  “把实事办好、办到村民心坎上,大家就认可你这个干部。”何波相信,人心都是相互的,真心可以换真情。

  何波早年在甘肃、西藏等地当过志愿者,后来开广告公司结识了一些摄影者,于是在2022年春天,他和驻村第一书记杨春育策划了一场“定格幸福笑脸”公益摄影志愿服务活动。80多岁的刘大爷没想到,在耄耋之年还和老伴补拍了“结婚照”。“这是我俩第一次合影,怪不好意思呢!”刘大爷双手捧着相框,眼角有些湿润。

  “志愿者挨个上门拍,村干部装相框、送上门,大家甭提多高兴啦!”杨春育说,“干群一致,没有办不好的事。”2023年夏天首场“荷田夜市”,村里正愁接待力量不足,没想到20多位村民主动报名,连续五晚轮流值守,分文不取。

  村里无闲人,人人有事做。让闲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戴花村破除村民陋习、助推乡风文明的“一束馨香”。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书架上,一盆盆手工钩织的仿真花娴静而雅致。杨春育把村里留守妇女从麻将桌上叫回来,成立“织梦戴花手工坊”,让本村编织能手教大家钩花,孵化出了特色庭院经济。“选一朵花戴上吧,来戴花村的客人都要戴花。”杨春育的这个“谐音梗”逗乐了在场所有人。

  河道整治、垃圾分类不能仅仅清洁一时,要美在四季美成常态。在带头示范方面,老党员有了“用武之地”。戴花村在10个社各推选1名党员担任“绿水青山义务监督员”,常态化巡河巡林。赵家院子有60余人,过去“脏乱差”,老党员刘发木担任院落长后,带头打扫房前屋后,邻居也跟着加入进来,以一户人带动一院人。

  围绕建设农业教育研学示范区目标,戴花村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培训教育功能,承办农机驾驶、母婴护理等各类培训班,近600人受训,200多人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我也学会开农机啦!”何波开心地说。

  “小何说事”“逢十协商”是戴花村畅通村民表达、为民办实事的平台。

  “建议在滨河路沿线加装路灯,方便早晚出行”“公厕出水太小,脏得很”……如今,3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夜晚的村庄,公厕不仅装了洗手台,还增加了隔断。村民“点单”、村干部认领、村“两委”销号,通过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戴花村办结民生事项10余件,解决了村民们的急难愁盼。戴花村还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全村39名7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与邻近的老党员“结对子”,常走动、聊家常,这一招让许多在外地工作的老人子女十分感激。

  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荷合戴花”四个青绿色的大字分外显眼。只此青绿,是戴花村发展的生态底色。“三庙河就好比是长江的‘毛细血管’,守护好眼前的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积攒下金山银山。”何波说,下一步打算以插花式产业布局把零碎土地利用起来,让幸福戴花人一直徜徉在绿水青山之间。

  本报记者 李海明

  通讯员 徐恩阳 李拓键

  原标题:结对蹲点 与榜样同行丨重庆戴花村:干群一致,没有办不好的事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