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 做好“一老一小”的解答题
2025-02-18 16: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宋晶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2023年9月,我背着行囊,踩着雨后泥泞的山路,踏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一年多来,我与文山村“一老一小”的故事,成为扎根基层最深刻的注脚。

  宋晶(左)探访村中留守老人。(玉溪市委组织部供图)

  文山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许多独居老人,我跟着村干部一家家走访。推开李奶奶家的门,昏暗的屋子里,她正颤巍巍地煮着一锅稀饭。“娃儿们都在外面,我这腿脚不利索,去村卫生室拿药要走一小时山路。”她的话让我心头一紧。

  为摸清老年人情况,我用两个月时间走遍全村11个村民小组,建立“老年档案”,记录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子女联系方式和紧急需求。针对慢性病老人,我联系村卫生室开展送医上门服务,推动“家庭医生”定点帮扶,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申请轮椅和助行器。最让我难忘的是独居的施爷爷,他因白内障几近失明,却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我与几位驻村工作队队员辗转联系县里医院的眼科专家,帮他申请免费手术。术后,他抓着我的手说:“丫头,我这辈子头一回看得这么清楚!”

  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我动员村里老党员组建“夕阳红志愿队”,定期组织茶话会、手工课。在重阳节,我们举办“银发生辉”活动,老人们吃着菜肴、唱着山歌,笑容满溢。老监委主任感慨:“以前总觉得养老是家事,现在才明白,村里搭把手,老人的日子就能亮堂起来。”

  在村里,我褪去了“书生气”,学会“接地气”解决问题。记得第一次调解赡养纠纷时,我照搬法律条文,村民却摆手说听不懂。后来,我跟着村支书学打比方:“赡养老人就像种树,老人是根,子女是冠,根扎得深,树冠才盛。”这话一出,原本争执的兄弟俩红了脸,默默签下协议。

  文山村是个高原山地村落,教育基础薄弱。一次入户走访,我发现本该上学的小赵却呆在家里。一问才知,他父亲觉得读书无用,计划让他辍学回家。小赵低着头说:“家里供不起,不如早点打工。”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我心里。我和村“两委”成立控辍保学专班,逐户摸排适龄儿童情况。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3名职校学生申请每年2500元补助,为2名高中生争取“春蕾计划”助学金。我拉上村中大学生志愿者,在周末开“夜校”,用村里脱贫户子女考上大学后反哺家乡的故事打动他。一个月后,小赵重返校园,如今成了班级里的“进步之星”。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联合乡中心小学开展“第二课堂”,组织选调生志愿者辅导作业、开设科普讲座。假期带孩子们用废弃塑料瓶制作“生态花盆”,种下绿植送给留守老人。一名孩子在作文里写道:“原来知识不仅能改变我的命运,还能让村子变得更美。”

  控辍保学工作中,我也曾碰壁。为劝返一名厌学女孩,我连续一周去她家“串门”,听她抱怨数学太难。我寻找网络教育资源,定制“一对一”网课,还把自己考研时用的错题本送给她。如今,她的成绩从倒数挤进中游,见面总喊我“小宋姐姐”。

  扎根泥土,方知情深。到村一年多,我黑了、瘦了,却收获了最珍贵的“勋章”——村民从叫我“宋干部”变成了“宋小囡”。村民的认可,比任何奖状都让我骄傲。解民忧、惠民生,是民心所盼,也是初心所系,我将在文山村继续做好“一老一小”的解答题。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