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的春茶上市卖得不错,这几天又有不少客户订购我们的‘红薯芝麻糖’,今年两种特产的销售势头很好。”近日,陕西省山阳县南宽坪镇甘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业宏在村“两委”会议上兴奋地透露这个好消息。
甘沟村产的红薯糖。(甘沟村村委会供图)
甘沟村,村如其名,整个村庄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地形沟壑纵横。村子下辖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000余人,就在6年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农田少、交通不便,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如何发展产业让群众增收,成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思来想去,想吃产业饭还得从咱村的黄花岭入手。黄花岭海拔较高,土壤呈弱酸性,半风化的石渣碎粒较多,加上我们这里的光热降水条件适合茶树生长,于是,我们先瞅准了茶产业这条赛道。”李业宏回忆说。
村党支部首先带头做示范,流转了800亩坡地种植茶树,通过免费提供茶树幼苗、邀请专家培训茶园科管技术、收购种植户茶叶等方式在村民中推广茶树种植。村民可通过将自家土地流转给集体,每年固定获得流转金,也可以自己种植茶叶销售,或者卖给村集体的合作社,还可以在农闲时候帮助村集体的茶园采茶赚工钱。
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现在有茶农256户,规模最小的茶叶种植户有茶园4亩,最多的有200亩,全村有50亩茶园以上的茶农已超过100户。“这些年通过我们的辛勤劳作,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花岭上一共培育了1.2万亩茶园,荒山成了‘金山’,每年茶叶产值超过100万元,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李业宏自豪地说。
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甘沟村党支部又琢磨起了新的增收路子。
“甘沟村家家户户有种植红薯的传统,我们的红薯品质很好,但经常滞销,而且零散售卖只有几毛钱一斤,村民一算收入,根本不划算,不愿意多种。”村干部们入户调研时,红薯种植大户吴泽常说的话让他们打开了思路。何不在小红薯上做文章?
南宽坪镇的传统小吃红薯芝麻糖,主要原材料正是红薯。将红薯熬制成糖,与芝麻和花生融合,成品口感酥香,甜而不腻,深受群众喜爱,生产技艺被列入商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市场上精装出售的红薯芝麻糖,每斤售价能卖到20元,从原材料到成品,红薯的“身价”增长了近20倍。“既能解决红薯滞销难题,又能发展新产业,真是一举两得。”村干部们一商议,都觉得可行。
2022年,甘沟村村集体成立了红薯芝麻糖加工厂,两年多来,生产的系列红薯糖产品在周边乡镇逐渐打出了品牌,一到过年过节供不应求,2024年产量达到了1.5万斤。李业宏介绍,糖厂带动了周边约50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
短短几年时间,甘沟村就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站住了脚。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山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挖掘乡村非遗美食,实现了“一地生两金”,逐渐成为了南宽坪镇产业发展的“明星村”。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毛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