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
频道上线仪式,专家顾问组成员接受主办方颁发的聘书。记者陈拓摄
6月15日,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办,中国青年网和暖鼎集团承办的中国青年网《精准扶贫》频道上线运营。据悉,该频道旨在搭建为脱贫攻坚一线青年朋友解惑释疑、传经送宝、鼓舞士气的宣传、动员、服务、促进等工作平台,以此凝聚青年扶贫力量、总结青年扶贫经验、宣传青年扶贫成果、树立青年扶贫典型,展示贫困村农优产品,为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贫困群众,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贡献一份力量。
脱贫致富无疑是场要求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必须实干,步步为营。而《三国志》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同样启发今人双管齐下,物质意识层面齐发力。可以说,脱贫攻坚战要“实干为本”,也要“心战为上”。
何谓“心战”?
从总书记的指示中,可以很直观地认知这一问题。
要落实总书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的指示,需要坚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需要弘扬正确的义利观;需要推动广大贫困群众转变观念。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初心
多年前,江苏万顺集团董事长、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周善红听到母亲“要想光宗耀祖,就做点善事。村里的孤寡老人们,能帮就帮一点”的嘱咐后,发自内心想帮助贫困群众。不成想,这一初心惠及的不仅仅是同村老乡,更扩展到了福建、陕西等多省群众。
“如果没有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可能现在还在老家务农。习总书记讲‘不忘初心’——人不能忘本,要有感恩之心。作为先富起来的人,应该为‘乡村振兴’战略帮忙出力。”周善红这样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
周善红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好战友——曾在福建下党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曾守福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我当年说过,来下党村就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和福建省委‘精准扶贫’的指示,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离开的时候,除了村里的一抔土,什么都不带走。”
他任职期满离村那天,村民们送了他两盆兰花,花盆中填满了山里的土。乡亲们都舍不得这位带领他们脱贫的好干部走。
曾守福虽然离开了下党村,但在他影响下,村里脱贫攻坚的后备军后继有人。张小华——曾经的下党村大学生村官,2017年8月任职到期后选择留在村里养鸡。
张小华意识到,想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需要引入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可以赚到钱。在他看来,由于社会愈发关注食品安全,生态养鸡很有市场前景。养鸡对农户人力要求低且适宜当地环境,村里劳动能力和知识水平低的人都可以便捷地参与进来。当年12月,他在福州佳仆团队学习了“全息化溯源”养鸡项目后,回到下党创办公司。作为佳仆养殖示范点,公司主要从事育雏阶段的数据采集并实现了视频可追溯。
正是这样一群人,怀着或高远或朴素的初心,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一股战力强、战法新的生力军。
义利
周善红早在参加全国两会时便曾建议:建立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的激励机制。政府做好引导,企业家才能在参与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收获荣誉感、获得感,才能吸引、调动更多的企业家参与进来,从而整合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合力扶贫攻坚。
这位讲究“荣誉感”“获得感”的企业家显然期望得到政府与社会的认同,更期望得到贫困群众的认同。也正是出于这种追求,他对扶贫事业用尽了心力。
万顺集团专门设立了“扶贫办”,由一位副总专管并兼任主任。说起来,集团其他部门都想着如何赚钱,唯独这个部门成天琢磨着往外掏钱。
周善红推广的扶贫项目,因为大多为农业项目,遇到气候、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甚至部分群众未全程落实当初规划和标准,造成产出不如预期时,他就自掏腰包补给群众,兑现当初的许诺。“给群众的承诺不兑现,那以后当地政府和百姓还怎么相信你?”他说。
曾守福从不讳言群众和党员的利益问题,一度耿直地说出“党员应该带头先富”这种容易被曲解的话。他是结合乡村扶贫实践有感而发:“有些创新性项目在落后的农村,初期很难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示范典型,群众一般不愿意参与,不愿意承担产业尝试的风险。有思想、有行动的党员就要带头示范,先富起来。赚了钱他在村子里才有吸引力,能带动大家跟着走。蓝图再美好,不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很难打动人心。”
张小华选择自己创业,希望带头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养鸡的脱贫致富之道。乡亲们非常不理解这个在事业单位里有铁饭碗的小伙子为何两脚泥跑到山上去养鸡。
张小华不能不讲究“利润”,但他把孱弱的鸡苗留给了自己饲养,向农户出售的都是强健的雏鸡,并在价格上每只便宜2元。“扣除成本外,只赚一小部分收益。”他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因为我做企业,只有收益,才能活得下去。”
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不止张小华“赚了一点”,乡亲们更是获利颇丰。他给中国青年网记者举例算了一笔账:寿宁县下党乡下屏峰3户农户(其中包含一贫困户)养了两千多只鸡,2017年10月入舍,2018年4月卖出。每只鸡盈利34.8元,总计72070.8元。贫困户作为饲养者,每个月获得3000元的补助(纯利润中扣除),总计21000元。算下来,3户乡亲7个月左右赚了5万多元。
观念
周善红早就认识到,对贫困群众而言,直接给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后,他愈发意识到,应该更好地根据当地特色、资源来做文章。“靠给钱不能致富,要转变思想观念,搞项目。”他说。
2014年,周善红经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生牵头,到福建省下党村扶贫。他提供资金支持,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曾守福出人、出力、给村民们做工作,下党村在三年后成了脱贫先进村,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曾守福刚来下党村时便始终铭记习总书记的指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因地制宜,拿出改善贫困的有效手段。
刚开始带着乡亲办集体股份制企业和茶厂时,即便曾守福明确了股权由村集体、贫困户、相关管理人员及村民持有分配,乡亲们仍然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甚至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说新来的第一书记是给几个村干部做事,帮少数人赚钱。曾守福在苦口婆心动员村民入股无果的时候,只能从村干部和党员开始抓。
寿宁县的村里从来没有过股份制集体企业,村干部思想也转不过来,也不愿意尝试参与。曾守福对村支书怒吼:“你是支部书记!你就要带头!”一番软硬兼施的角力,才算是带着乡亲们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很快,尝到甜头的乡亲们认识到了曾书记“是真心为我们好”。
曾守福感慨:“我们一定要找准致贫的病根。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根本。就我驻村工作实践来看,扶贫难在扶志,治贫难在治愚。”
张小华有同样的感慨。尽管他提供了诸多优惠,但许多贫困乡亲目前参与养鸡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因为他们不太接受要自己先花钱购入鸡苗的方式。
“这是为了告诉农户,鸡是为他们自己养的,不是为我养的。只有自己家的鸡,大家才会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敷衍了事。”张小华这样解释。
当中国青年网记者问他贫困户脱贫最需要什么时,张小华打开了话匣子:“我觉得现在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认同我们现在新型的养殖方法。很多人不参与、不配合。为了早点开始下一轮养殖,有些人自作主张缩短养殖时间,保证不了产品质量。可现在产品质量是我们的招牌,当我拒收不合格产品的时候,又会被很多农户埋怨。这个时候是我觉得最委屈、最为难的时候。”
但是,当看见农户获利,贫困户因此脱贫的时候,张小华又觉得之前受的委屈都值了。
“我特别希望农户能转变思想,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我们行列里来。”张小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