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年的驻村任职经历,于我,是人生乐章中一个最跳跃的音符;于单位,是一幅干群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绚丽画卷。我不是诗人,无法刻意去诗化这段经历,但是,4年中每个平淡的、动人的、撼人心魄的画面经常在脑海中闪过、定格。
2014年10月17日,是个特殊且有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是首个中国扶贫日,也是我“走马上任”到岳西县温泉镇斯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日子。这天,县长到村走访慰问贫困群众,我在村陪同走访,我挎着斜肩的公文包,与县长打了声招呼,略显紧张。抱着锻炼自己、帮助自己成长的目的到村挂职,在农村这个‘大熔炉’里,可以在田间地头学到不少东西,帮助自己成长进步。
村部办公楼稍显破旧,旁边一群男女老幼在棋牌室,打牌搓麻。路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堆积散发阵阵腐臭……这就是当时村子的真实写照。
村委会的工作报告上一堆冰冷的数字敲击着我的心:村集体经济为0、负债10多万,基础设施薄弱,仍有12个村民组不通水泥路,20个村民组无安全饮水到户……要彻底改变这个村的面貌,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我能当好这个村第一书记吗?我该怎么当?
我深思着,伴随我的是一个个不眠之夜。
当小学生,从零开始。调研、走村串户,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学习农村、农业政策,熟悉民风民俗……我要做一回实实在在的农民。2个月后,按县委组织部要求,我递上第一份调研报告和斯桥村三年发展规划。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群众的事,只要你用真心、动真情,讲究方法,难事也可以解决。在农村,面对大量家长里短的琐事,我必须学会“婆婆妈妈”。
2015年村民刘和节患了尿毒症,母亲是精神病,父亲年老多病,妻子照顾着才一岁多的孩子,家庭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我立即召开支部会议,讨论研究这件事,决定发起捐款活动,经帮扶单位和个人捐款共计筹集11万余元,温泉开发区帮助该户修缮房屋,赠送鸡苗发展产业,帮助他度过了难关,他享受“351”健康扶贫政策,2017年一年的药费总计也不超过3000元,刘和节逢人就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帮扶干部好,我早就没人了……
只要你时刻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就会及时发现群众需要什么,把群众最需要的事做好了,即使没有言语上的交流,群众的心也会紧紧地贴近你。
陪同温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蒋汉西主任走访刘和节户
王业喜是村里的头号贫困户,妻子多年前去世,留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孩子,2007年六潜高速路经过,拆除了他家老房子,拆迁补偿了当时数目不小的款项,然而他不仅没有盖起新房,还败光了赔偿款,借住在全村最破旧的危旧土坯房里。他平时嗜酒,喝完酒脾气就大,曾经跟人动过刀,也没人敢招惹他,与邻里关系都不好,一到汛期大雨我和村里就要转移他到宾馆暂住。2016年,迎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2017年春节前,王业喜搬进了新居,零付款拎包入住,从这以后我看到王业喜脸上的笑容多了,外出打零工的劲头也足了,喝酒也少了,见面与人有说有笑,他从内心也道出了党的扶贫政策好,你李书记对我是真没话讲的语句。你对群众动真情,群众就会向你敞心扉。
王业喜借住的旧房
王业喜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居
同批全县选派驻村的干部65位,不同单位不同背景不同村情,却有着相同的责任:改变所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美丽乡村,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可是作为引路人,路怎么引?
村会议室,我和两委干部围绕斯桥村的3年发展规划草案,在激烈地讨论着。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新的规划成熟了。报到定点帮扶单位县温泉开发区管委会、县供销社、县邮政局,一致同意了新的帮扶方案。
2015年,斯桥村被列为县美丽乡村建设后备村,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先后召开3次会议,向村民征求意见、建议,讨论后,明确了工作目标,村民热情高涨。仅仅3个月,就完成了1公里河道整治、垃圾中转站、2条通组道路硬化、新辟2个田间沟渠等6个项目,使以前一年都很难完成的工作一个季度就顺利完工。
接下来的2年多时间里,围绕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我带领村两委,筹资金、跑项目、抓实施,先后完成了23.1公里的通组道路硬化、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新建村民文化广场、新建卫生公厕、新建垂钓中心、改造村卫生室和幼儿园、改造16口山塘、整治河道2.5公里、所有村小组的安全饮水工程、40亩的大棚蔬菜、100亩的荷花基地、新置安装路灯90盏等58个项目。全村实现安全饮水、电力改造、有线电视、网络服务、组级道路硬化、危房消除6个全覆盖。每个项目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可亲可敬的村民们,他们为建设美丽家园挥洒辛勤汗水。
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
村民唐立军家“双喜临门”。1头老羊产下了羊崽。老唐说,我每年卖羊能赚5万元,产业扶贫补贴这几年也补了近1万元,我对发展产业有了信心,唐立军说话的同时,脸上的笑容象菊花绽开。
怎样促进农民增收?我和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增加农民收入,为富裕农民、服务农民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一是发展特色经济为突破,大力发展茶叶、蚕桑产业,全村农民每年户增均收1.5万元。二是鼓励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个体个别的思想,大力发展养猪、黑山羊等养殖,全村现有养殖户20多户,这些养殖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三是鼓励群众发展荷花等适合乡村旅游的观光产业,拓宽莲子销售渠道,年增收约每亩3000元,也为全域旅游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8年4月,全省贫困县退出现场会在我村设点,现场观摩斯桥村的发展变化成果,听取村书记介绍“四抓”工作的经验做法。省领导充分肯定了斯桥村的工作成果和集体经济发展,县领导在之后的全县大会上也充分肯定了斯桥村干部的干事热情。11月,全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是县委县政府对我村工作成绩的肯定。
驻村四年,作为支部领头雁,我始终牢记上级党委的要求,以“四抓”工作模式为抓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好脱贫攻坚大业,培养和锻炼农村党员队伍,努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好制度带来了工作的良性循环。村里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小组长参加的商议村务会议,大家畅所欲
言,向支部提出建议,支部认真做好记录,认真梳理后分解并督促解决。驻村4年,我们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00多条,53条合理的建议被采纳,列入18个项目中一一解决。通过扶贫专班、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全覆盖走访群众,开展扶贫夜校、乡村振兴讲堂11期,宣传政策,解答问题,做到“户户到、事事清、问题解、回头看、不过夜”,提高了支部和工作队在群众中的威信,提升了两委班子的素质,涌现出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利用扶贫夜校宣传政策解答问题
四年来,斯桥村围绕“定目标、谋发展、争项目、夯基础、助脱贫”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斯桥发展模式,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均取得明显实效。2016年经省第三方评估验收,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1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9%,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600元逐年递增至2017年的11640元。贫困落后的斯桥村旧貌换新颜,成为温泉镇脱贫攻坚新的样板、新的示范,由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蜕变”。
美丽乡村新貌
作为这个主战场上的一员,四年坚守,四年期盼。连续三年年度优秀,任期优秀,而再高的荣誉也没有群众的信任高,再重的回报也没有群众的信任重。斯桥村的村民都非常淳朴,你对他们越好,他们就对你越好。他们对你越好,你就越舍不得离开。我选择留任,带着信念,我将继续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