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致富项目少,怎么破?矛盾纠纷情况急,如何解?家庭生活兼顾少,怎样处?”这样的一些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直让人纠结。然而,对于广西容县纪委监委派驻容县松山镇三合村的广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甘坚来说,却是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努力方向。驻村工作三年来,她以村为家,以民为本,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尽心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点子、谋对策,成为了群众常挂嘴边的贴心人,广西优秀工作队员。
戴上“标配”,践行新使命
2020年1月13日早上,容县松山镇党委及时部署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有关工作。甘坚像往常一样,顾不上吃早餐,戴着驻村工作队员的标配“红袖章”,趁着贫困户还没有出门干活的时间,进屯入户忙着开展脱贫攻坚双认定工作,这一忙就是一整个上午。当她疲惫不堪地回到村委会的时候,已是中午一点多钟了,好几名村干部都问她:“你吃饭没有?”她这时才想起自己早上盛好的一碗粥还没有来得及吃。然而,她匆匆忙忙地跑去喝完那碗粥后,就要投入到评议会筹备工作中。此时,戴在她手臂上的“红袖章”映红了略带憔悴的脸蛋,也正是这一块印着“工作队员”几个字的“红袖章”让她始终坚定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而不遗余力的神圣使命。
2016年4月,甘坚积极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成为广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员,能够更加直接的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很快,县委经过严格审核和培训,将甘坚安排到松山镇三合村。上岗的第一天,当她按照工作要求戴上“红袖章”的时候,她就第一时间到各个村民小组进行调研。当她来到一户贫困户家中时,一位大娘从屋里走出来,亲切地拉着她来到自己翻耕的几块菜畦上,急切地说:“大妹子,你看我家的这块地多肥啊,要种些什么才好呢?”甘坚绕着菜畦转了两圈,看了又看,是啊,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不能种一些“短平快”的作物呢?这样群众才能够收益快。当她走到其他一些贫困户家中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经营有好的耕地,只是没有致富的点子,无法依靠简单的农作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她也发现了个别贫困户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思想。在走完35个村民小组的贫困户后,她掌握了实打实的情况:要脱贫,既要“扶志”也要“扶智”,必须在做贫困户思想工作和培训工作等方面下大力气。看着戴在自己手臂上的“红袖章”,她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了更好地开展驻村工作,她积极向容县县委组织部、容县财政局和后盾单位容县纪委监委,共争取了15多万元用于提升三合村公共服务办公场所环境。加强与容县人社局、农村农业局、水产畜牧中心、科技经贸局和林业局等有关单位联系沟通,形成了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的脱贫攻坚工作保障。
群众“期盼”,激发新动力
“大妹子,你真的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了,太谢谢你了。”2019年8月28日,三合村贫困户韦强喜迁新居,专程送了一幅题着“新楼落成安居乐业感党恩,居迁福地人寿物丰谢帮扶”的对联给甘坚。看到所驻村的贫困户住房有了保障,期盼的事情有了着落,自己的心里也感到美滋滋的,于是在自己的微信里记录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原来,在2019年7月2日,甘坚走访今年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韦强家时,了解到韦强因患尿毒症而丧失了劳动能力,每个星期还要靠他的老父亲送他到医院透析治疗,加之韦强的老母亲又重病住院,根本无法顾及到危房改造的事情。对此,甘坚积极为他们向上级争取危房改造补助款2.8万元,并通过村委会联系到本村的施工队义务帮助他们建房,还联系韦强的邻居陈再勇借建房子用的木板,解了韦强一家的后顾之忧。韦强家的房子于7月24日动工建设,前后仅用41天,期间无需韦强家出力出钱,另外还得到了镇政府的奖励金8000元。就这样,在搬迁入住当日,就有了之前的感人一幕。
在甘坚看来,作为一名广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就是要在驻村工作中,紧紧围绕群众的真切期盼,以实际行动,真心真意的让群众感受到有依靠、有保障。今年以来,甘坚通过联合村“两委”干部共同发力,已促进16户危房改造户喜迁新居。并且,针对群众的关切,先后36次入户指导贫困户开展优质水稻、百香果、花生等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第一批为全村56户贫困户共申请到159446元的产业将补,第二批又为9户贫困户申请产业奖补。
心中“大家”,争创新佳绩
在甘坚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的一条信息:“你刚满5个月,我就抛下你驻村扶贫了,没日没夜的,现时你会跑会说了,常把我当三婶还管我叫阿姨,我甚是无奈,但每当走进家门,你就屁颠屁颠拿鞋给我换穿时,我就乐了……”每当连续工作累得实在无法坚持下去时,甘坚就会打开微信看一看孩子的照片,稍息片刻之后,又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带着对小家的切切挂念投入到为三合村这个大家庭谋幸福的奋斗中。
对待三合村的群众,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备至。2019年6月25日,甘坚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虽然在高考中梁永南的孩子梁雄南考了564分、梁奕华的儿子梁李坤考了607分,但是这两家人都不知该如何选填高考志愿,眼看志愿填报时间就要截止了,正急得团团转。见此,甘坚放下手头工作,马上回县城联系教育界有关专家咨询方法与技巧。经过了解,当天晚上甘坚就叫上两位考生与他们的父亲一起到县城来,并请专家现场指导填志愿。7月15日,两位贫困生给甘坚传来了好消息:两人都如愿获第一志愿的高校录取。8月15日,甘坚又指导他们到县教育部门办理助学贷款,同时帮助两个家庭申报低保。9月5日,又帮助他们申报了雨露计划。看到两名大学生开心地乘上了前往高校的班车,甘坚欣慰的对村干部说:“我们村的这两个孩子终于圆了大学梦了。”
在村里,甘坚几乎成为了群众心中的“及时雨”,一有什么困难,就会想到戴着“红袖章”进村入户的工作队员甘坚。一次,村里的一位大婶自晒了40多斤的萝卜干,但苦于没有销路,看到甘坚来时,只简单地说了一下,却没想到第二天甘坚就发动自己的朋友全部买走了,为大婶增加了收入。类似这样的贴心场景,不胜枚举。
甘坚说:“在村里工作时间长了,和群众走得近了,他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总感到那么亲切。自己想问题时,也不自觉的先想一想,能够为他们再做些什么?”三合村的许多贫困户表示:“这样的工作队员多一些、再多一些,我们都欢迎!”也因此,三合村村“两委”向组织写信请求待甘坚服务期满后,继续派她到村帮扶。甘坚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组织的肯定,获评为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优秀工作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