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创造鲜活扶贫经验
2021-04-27 14:1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晨赫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十八洞村是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始地。”在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第二次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说。

  驻村帮扶、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等5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在此次发布会上发布。

  “2013年,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他(总书记)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对媒体回忆道。

  “8年脱贫攻坚战,‘精准’二字最为核心。”郑风田说,2014年和2015年,全国打了两年精准识别战。这场战役并不容易。

  “和城市工作者用工资卡等不同,越贫困的地区,收入来源越难衡量。很多是现金或实物交易,很难判断真实收入。”郑风田说,这就给扶贫工作提出了问题:在同一个贫困村、贫困县中,谁才是真正的贫困人口?这个工作量是海量的,却也是最重要的。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所研究员田丰韶介绍说,2014年以来十八洞村探索实施了九不评标准,明确了精准识别的帮扶线,实施了七步工作法,明确了精准识别的工作程序,最后实现了民主公开,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精准识别做到了,精准帮扶才有了基础。郑风田说,这个难题,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里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郑风田说,我国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让各地总结出了多样而有效的寻找贫困人口的方法。

  “过去的学术文献,许多研究者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方法将贫困人口找出来,例如想给贫困户发补贴,为了避免非贫困户领取,就将发放地点设置在十分远的地方,这样,不那么需要这笔钱的人就不会去花费时间了。”郑风田说,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为其他国家减贫创造了鲜活的经验,不仅是在过去8年消除了几千年来都未能得到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等方面的内容也十分具有价值。

  识别出贫困户,下一步呢?王晓毅说,通过驻村帮扶,“打仗的人”被派到脱贫攻坚战第一线。

  “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来讲是新事物。不论是建档立卡,还是电商扶贫,都是原有乡村体系没接触过的。特别是贫困村存在着干部老化、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想要完成扶贫目标,必须把强有力的队伍派到第一线。”王晓毅说。

  据王晓毅介绍,通过严格管理、培训,驻村帮扶队伍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驻村帮扶从原单位和当地获得了支持和鼓励。

  田丰韶说,2014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为1680元,2020年达到了18399元,几年间增长了近11倍。村集体经济增长了近1400多倍。

  数字之外的巨变更加闪光。田丰韶介绍,十八洞村就尝试探索由党支部按照组织者覆盖、服务功能突出、党员作用彰显的原则,结合党员的地域分布、兴趣特长、实体状况、家庭状况把党支部分成4个党小组,拓宽了优化了村级党组织的体系,实现层级化、网络化的管理。

  田丰韶说,十八洞村故事告诉我们,十八洞村成功地由贫困走向富裕,从原来的深度贫困村转变为全国文明村,得益于基层党建推动持续发展,得益于重新利用政策实现资源下沉,也离不开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特别是非常注重以移贫为导向的经济集体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模式。

  在华中科技大学减贫发展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看来,驻村帮扶是治理现代化的体现,将重心资源送到基层,“扎到底”,直接进入贫困村。

  “我们建立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许多故事,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的传统又回来了,并在新的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向德平说。

  “乡村振兴需要打造一支永不离开、永远发挥作用的工作队。”向德平说,结队帮扶在激发贫困发展动力、激发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正在进行,王晓毅认为,驻村帮扶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启示。“最需要的是带头人。这个人可能不是农业技术专家,也可能不是专门做扶贫工作的,但他需要有能力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王晓毅说,许多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就在做这些事。“通过驻村帮扶提升村级组织自身发展能力,是未来5年过渡期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曾佑志说:“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模式、体制机制、举措办法非常丰富、厚重、实用,这些体制机制和有效举措,既可服务于减贫经验的国际推广,也必将在下一步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