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跟班”,挨批评不生气
2021-11-05 10: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慧 通讯员 安 邦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桓帮助村民干农活。

  人物档案:刘桓,男,1995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社旗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农学硕士,2021年1月起,担任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四方台镇土耳坨村书记助理。 

  到村大半年了,最近刘桓想干一件“大事”:帮土耳坨村打通电商销售渠道,让当地农特产品卖出好价钱。他走访了村里的果农、水稻种植大户,调研了周边市场行情,向熟悉自媒体的小伙伴取经……

  土耳坨村村书记、村主任韩长录笑着说,现在只要扯着嗓门喊几声“刘桓”,没人应声,就知道他忙活去了。韩长录坦言,“刚来的时候,我寻思着这个毛头小子能干啥?现在看来,这娃儿不错,踏实、肯干、能吃苦。”

 

  记者采访刘桓(左)。

情况熟了 

  2021年1月4日,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刘桓到土耳坨村报到,恰巧遇上全村在做核酸检测,村干部、党员、志愿者都在现场忙活,站在嘈杂的人群中,刘桓显得有点不协调。

  “刘桓?新来的选调生?”

  “嗯,是的。”

  “我是村书记,跟我来吧。”

  从此,刘桓就成了韩长录的“小跟班”。跟着韩长录,刘桓学到了不少东西。

  刘桓随身带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信息:“全村56个残疾户,杜某娇家的照片未采集”“南三路宽7米,北五路两侧有170个花池”……刘桓说,他到村后,已经用完一个笔记本,记的内容也比较杂,从各家各户具体情况到群众诉求,从产业发展到治理难题,他都随手记在笔记本上。“它不仅帮助我尽快熟悉了村里情况,也是我写好国情调研报告的资料库。”刘桓说道。

  除了笔记本,刘桓还有一个好帮手——手套。第一副手套是韩长录“扔”给他的。那天,他刚下班,老韩开着皮卡大声对他说,“走,去鱼池转转,我教你捕鱼。”刘桓一听来了兴致,立马跳上副驾驶。“别着急,把手套戴上。”自此,刘桓手套不离手,去农田打农药,农村改厕抽粪管,帮村民搬家具……

  四方台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各村统一购进一批彩砖。彩砖运到村里,刘桓问韩长录,“书记,这砖咋铺?”韩长录回复,“不着急,先瞅瞅”。一周后,别的村基本铺完了,韩长录领着刘桓出去转了一圈,发现有的村大路两边全铺上了,没有留出绿化空间;有的村铺得很随意,毫无美感可言。韩长录再问刘桓彩砖应该咋铺,刘桓说,要找个公司先设计,小钱不能省。土耳坨村开始铺彩砖那天,刘桓带着手套,和村民一起加入施工队伍。

  结对感言:在村里大半年,刘桓发现,学校里了解到的,和蹲在田埂地头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课堂和书本上学的理论和方法,要想在实践中奏效,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熟悉村情、了解民意是选调生到村工作的“第一课”,只有听到了群众内心的呼唤,才能找到“准星”,靶向发力。

 

  土耳坨村村貌。

  称呼改了 

  刚到村时,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见到刘桓总称呼他“交大研究生”。虽然有对他学历的肯定,但更多的是疏远和陌生。

  一天中午,刘桓去村后大棚溜达。没一会儿,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骑车匆匆赶来,大声质问他来这里干什么?刘桓赶紧自我介绍,中年人抱歉地说,原来你就是新来咱村的那个“交大研究生”啊。

  中年人名叫兰景海,是村里的桃子种植大户。他告诉刘桓,自己种桃五六年了,前几年效益好,一年能挣20来万元,这几年种桃的农户多了,加上疫情影响,一年只能挣七八万元。刘桓把这些记在本子上的同时,也记在了心里。

  农业是土耳坨村的主导产业,种植水稻6300亩、桃子200亩、蔬菜100多亩。好货没好价,成了全村人的烦恼。刘桓尝过兰景海家的桃子,汁多、味甜,可一斤只卖4元左右。刘桓琢磨着,帮助村民打通电商销售渠道。经过前期准备,已与多家销售平台达成合作意向。临近双十一,刘桓打算先试销大米,接下来再尝试销售草莓、油桃。

  眼瞅着刘桓就要把这件事做成了,想到自家的桃子明年将上网销售,兰景海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厉害!”

  今年疫情防控,土耳坨村先后开展了3次核酸检测。村民朱恩利老两口70多岁,腿脚不便,孩子又在外地,得知两位老人要去医院打疫苗,刘桓主动找车接送老人,并全程陪同,老人的儿子非常感动,特地打电话向刘桓表示感谢。刘桓告诉记者,现在他走在村里,村民看到他都热情地打招呼:“桓哥儿,来我家唠唠”“桓哥儿,上我家吃饭”……“那种热情,让我在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享受到浓浓的亲情。”

  结对感言:文凭高不代表能力强。一些基层干部虽然学历不高,但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处理问题见招拆招。古人说,看人之短,天下无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是吾师。刘桓是幸运的,刚出校门,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课堂,遇见了一个好的老师。关键是要懂得珍惜,上好“社会课”,念好“无字书”。

  心态好了 

  韩长录曾两次严肃批评过刘桓。

  一次是防疫期间,韩长录交给刘桓一个活儿,让他起草一封信,动员老百姓配合做核酸检测。第二天他就把信交给韩长录,洋洋洒洒1000来字。看完,韩长录皱起了眉头,刘桓忐忑地问,“韩书记,咋啦?” 韩长录指着信说:和老百姓打交道,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接地气的话儿,你信里写的“戮力同心”这些成语,老百姓能听懂吗?刘桓的脸刷地红到耳根。

  另一次是3月上旬村“两委”换届选举,刘桓负责指导村民填写选票,结果还是有村民写错,产生了废票。韩长录批评道:“这跟你在学校不一样,不是你说了村民就能懂,懂了就会做,你一定要跟村民说得非常具体才行,比如画圈的就不能打钩……”

  “我来村里是学本事的,书记咋说我,我都不生气。”刘桓说,书记虽然批评他,但更关心他,自家腌的香肠、做的鱼丸,有啥好吃的都带给他。

  韩长录肯教,刘桓肯学,两个人越来越默契,村里的各项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土耳坨村距离沈阳市区40多公里,随着部分村民进城务工,村里闲置民房有100多间,早在2016年韩长录就想利用这一资源发展民宿,但只是停留在想法上。刘桓得知后,主动承担起前期调研工作。

  发展民宿,硬件软件都要跟上。沈阳市实施“两邻示范村”项目建设,为改善村里的软硬件带来机遇。刘桓主动准备申报材料,从环境整治、产业布局、乡风治理等几大板块着手。由于申报材料扎实,项目评审一次通过,土耳坨村成为“两邻”建设示范村之一,获得项目资金15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村里申请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点”等6个项目。

  结对感言:在村几个月,刘桓总结出做好农村工作的“六皮精神”,即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饿着肚皮、合不上眼皮。刘桓的这种个人感悟,也是选调生群体的共同财富。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青春遇见乡村,苦是苦了点,但收获的却是一生的精神滋养!

结对感悟:自己悟到的才是经验 

  26岁的选调生刘桓,瘦高,戴着眼镜,说话斯文,刚离开校园就沉到农村;58岁的村书记韩长录是典型的东北人,性子急、嗓门大,干事利索不拖泥带水。这两位年龄、性格、文化背景悬殊的人,一起共事还真擦出不少“火花”来。

  我采访的时候,刘桓娓娓道来,一旁的韩长录听着着急,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拐着弯儿问刘桓,“在村里工作适应不?”刘桓说,农村是宝藏,他觉得自己选择到农村是非常对的。“别看书记性子急,工作上很照顾我,让我有了许多收获。”

  刘桓告诉我,上学的时候,被灌输的是“勤学好问”,但在村里发现,不懂不一定马上就问。“我们都有体会,不会的问题张嘴就问老师、同学,得到答案不会记忆深刻。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想方设法解决,才会刻骨铭心。自己悟到的才是经验,这是我在村的最大收获。” 刘桓沉思着。

  村里申报沈阳市示范村项目,需要准备材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刘桓就自己摸索,连续加班几周,遇到克服不了的难题才让韩书记帮忙,最后一次通过评审,获得建设资金15万元。刘桓有些得意,说以后有啥申报材料他都能拿下。

  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刘桓负责指导村民填写选票,结果还是有人写错产生废票,韩长录批评刘桓工作不细致,事后刘桓琢磨许久,悟出来确实是这么回事。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做任何事情都要简单通俗讲清道理,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刘桓表示,方法掌握了,工作效率就高多了。

  刘桓的这番话,也让我茅塞顿开。不懂的事,不经过自己消化而马上就问,是难以获得真正成长的。努力是要沉下心来,抽丝剥茧地思考,最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悟出来的才是经验!(本报记者 李慧)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