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石屋村上榜“中国特色村”的理由
2021-07-30 08: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慧 本报通讯员 莫少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游客在石屋村参观。

  “今年‘七一’前后来村里参观的人特别多,导游忙不过来,我也客串了一回解说员。”7月3日,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先后来了5批观摩团,村书记范国文送走一批游客,喝了口水,又赶忙去接待下一个团。据统计,“七一”前后,石屋村共接待游客75批次2362人。

  石屋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创下村集体存款100万元、粮食存量100万斤的骄人业绩。进入新时代,石屋村人接续奋斗,先后获得“中国特色村”“海南省5A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每年到村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

  发掘“精神富矿”

  构筑基层干部“精神大厦”

  石屋村村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中国村官精神馆”,旁边侧立着低头拱背、奋力前行的孺子牛石雕,这是石屋精神的象征。

  三年困难时期,贫困将石屋村人逼到了绝境。时任村书记胡松站了出来:“靠山吃山,要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开发山区。”他带领73人组成的突击队直奔山区。

  接下来的10多年,石屋村开发荒山117座,劈山取土填平矿坑148个,开垦山地6000亩,挖掘102条排灌沟渠,把水引上52个山头,种植橡胶20万株。创办了橡胶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农业机械厂、规模养猪场,建起了村医院、敬老院、村学校。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屋村创下了“双百万”的业绩,成为农业战线上一个响当当的典型。

  老支书带领村民向贫困宣战的精神,成为石屋村的宝贵财富,被提炼概括为信念坚定、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敢于担当、为民奉献、清正廉洁的“胡松精神”。在胡松纪念馆内,游客王女士指着墙上的《开山劳作图》,向8岁的儿子讲述当年村民艰苦奋斗的场景。

  近年来,石屋村以党建为抓手,大力弘扬“胡松精神”,先后建成中国村官精神馆、胡松纪念馆、海南十大最美村官馆、红色民宿、田园休闲小站等,着力把石屋村打造成基层党建示范村和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2016年以来,该村承办了两届中国(海南)基层党建与村官创业论坛。现在,石屋村已成为儋州市及海南省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基地。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村里人气也越来越旺。导游赵苑兵说,石屋村每年接待参观人次约10万人。为配合乡村旅游发展,石屋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样式统一的建筑风格,让游客在村内游览时有了“穿越之感”。

  儋州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介绍,石屋村正朝着打造基层党员干部“精神高地”的目标,积极筹建新市委党校(胡松农村干部学院),占地面积98亩,计划投入3亿元,一期工程已开建。

  石屋村稻虾共育示范基地。

  布局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快车道”

  在石屋村日前举办的稻虾捕捞收割活动现场,只见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数不清的小龙虾活蹦乱跳……

  石屋村下辖5个自然村,村民2385人。过去,橡胶种植是全村主打产业,由于市场波动大,价格日趋低迷,很多村民外出务工,一度大片耕地撂荒。村里先后对撂荒地、村集体土地进行整合,盘活土地资源500多亩。

  眼前的这片稻虾共育示范基地,就是2019年石屋村与海南稻虾生态科技公司合作引进的项目。公司总经理陈斌告诉记者,公司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地150亩,每亩年产反季节小龙虾500斤,亩产值3万元以上。

  “除了小龙虾,水稻销售也很可观。”陈斌介绍,基地内水稻与小龙虾共育,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产大米绿色无污染,价格卖得也高。此外,公司还在每个地块周边种了泰国金椰,挂果后每株每年可结果一两百个。村民李积留2019年回村后在基地工作,他说,“现在除土地租金外,每月还有4000多元的工资,挣钱顾家两不误。”

  石屋村还引入林下茶叶项目,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加工厂,一期种植相思茶50亩;引进九品莲花种植项目300亩,供游客观赏采摘。石屋村正沿着“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子,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