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种苹果 这个村户均收入超10万元
2024-03-19 15:48: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全国各地发展苹果产业的村镇很多,记者近日在云南省宁蒗县采访时,了解到一件新鲜事:该县新营盘乡药草坪村头道沟村民小组,靠一个个小苹果,去年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这里的苹果,到底有啥不一样?记者深入探寻致富密码。

  头道沟村民小组果农在分拣苹果。 ( 宁蒗县委组织部供图)

  走进头道沟村小组,海拔2700米的小凉山上,春日和煦的阳光洒落在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让人心旷神怡。“去年乡里举办苹果节,我们村的头道沟、苍浦塘两个小组现场签约售出苹果14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达3640万元!”药草坪村党总支书记阿余以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其中,头道沟136户村民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最多的一家收入超过了80万元。而过去的头道沟人,却没从苹果产业中尝到这样的甜头。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是云南省最后9个退出贫困序列的县(市)之一。在过去30多年里,山路崎岖、基础设施落后、缺水等条件制约着这里的苹果“走出大山”。头道沟村民小组果农折以木仁回忆,“价格被压得很低,几乎没有利润!”

  关键时候,是党建引领,把令村民“伤心”的苹果变成了“开心”的金果果。新营盘乡党委书记石磊介绍,2021年,该乡抓住市级挂联指导的机遇,开展“七个一”示范创建,统筹谋划推动,实行分片联系制度,每个村由两名科级领导全面负责联系点乡村振兴工作,包村领导、村党总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对照“清单”,一项一项推进乡村振兴创建工作,为苹果产业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落到具体村,头道沟村民小组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挂牌成立3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苹果产业从“一盘散沙”变为“握指成拳”。

  技术老化的痛点怎么破?乡里引进一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根据高原、阳光充足、病虫害少、生态健康等特点来进行品牌打造,好中选好。把山东烟台、四川盐源等地的苹果技术专家进村来,进行苹果水肥管理技术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家家户户坚持原生态种植,不打蜡、不套袋,生长在半野生坡地里,采用农家有机肥,自然成熟。

  眼下,一个标准化的现代苹果示范种植园正在建设中。“28号地块需要补充硼元素。”收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提示,园区工作人员按下开关,百米外的28号果园里,滴管开始喷洒配比好的肥料。园区负责人鲁权说:“新做的2000亩果园,引进了欧洲一些新的技术模式,对种植管理前端生产进行深化管理,亩产量可达4吨,品质口感、产品质量也有大幅提升!”

  苹果既要丰产,更要助农丰收。过去,制约果农收入的最大痛点是销售。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成功举办首届苹果节的基础上,将苹果营销与民族舞等特色民俗活动结合起来,打造“情怀苹果节”“质量苹果节”“流量苹果节”“成效苹果节”等系列“果庆”活动。2023年,全乡苹果产值突破2.5亿元,果户亩产收益达7000元以上,户均收益达1万元以上;其中,收益5万元以上的达2274户。

  不仅有线下的苹果节,这里的村民还纷纷当上了“苹果主播”,在云上的果园里,面向“云上”直播。他们精心设计文案和脚本:“你吃到的不仅是一个苹果,也是一村人一辈子的梦想。”“与你分享离太阳最近的苹果”……头道沟村民小组果农李阿三从去年2月开始用手机直播原生态种苹果的全过程。网友根据直播画面,认领苹果树,到秋天收获时,每箱苹果都打上专属的“身份证”,实现了品质、产地、采摘时间可溯源。

  小凉山苹果就此走向全国大市场。靠一个个小苹果,原本贫穷的“头道沟”变身全县乡村振兴样板村和“排头兵”。2023年,头道沟村民小组种植大户李明家年收入60万元。村民李阿三与苹果打交道近30年,去年卖出了近12万斤苹果,“品质一年比一年好,明后年收入还能有所提升!”

  通讯员李富莉 本报记者 聂伟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