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00后”怎样成为乡村“多面手”
2024-06-11 17:0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初夏时节,淮北平原的麦田里麦浪翻黄,长势喜人,与麦苗一起成长的,还有一群到村任职选调生。去年9月,当麦种播撒田野的时候,他们走出校门,扎根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沃土”。半年来,这群“00后”从基层“萌新”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多面手”。本期,我们邀请凤阳县5位新入职的选调生,请他们聊一聊自己的故事。

  主持人:刘琼

  本期嘉宾:

  王然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溪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聂宗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板桥镇水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任家怡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大庙镇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陶璇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关镇琉璃岗村主任助理

  张展豪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殷涧镇卸店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难过的“第一关”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本期的村头板凳会。首先请你们说说,初入乡村,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任家怡:我先来抛砖引玉吧。如何快速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到村任职需要过的第一关。第一天晚上到宿舍时,窗外传来不知名的虫子的叫声,墙上还蹲着一只壁虎在“欢迎”我的到来。我自己动手,将宿舍改造成温馨小窝,戴上耳机,开启了“沉浸式”学习模式。初到村里,我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认真观察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抓住每个机会学习他们的工作技巧。

  王然:从校门到“农门”,不仅是身份转变、环境改变,更重要的是心理调适。初入乡村,第一关是“心态关”。在学校期间,我参加过很多校园实践,担任过院学生会主要负责人、新生辅导员等职务,处理各项工作都游刃有余。本以为有这些经历,村里的工作很快就能上手。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了村里,我陷入了面对工作下不了手、与群众沟通时张不开口的窘境。为了快速突破困境,我将过去“清零”,从头学起,跟村“两委”干部取经,听村民“犀利”的意见建议。如今,我已能够沉着应对各项工作。

  聂宗云:我刚到村时,真可谓“两眼一抹黑”,不熟悉基层工作环境、不了解乡村工作内容,职场新人和基层新手的双重压力之下,一度非常焦虑。还记得我到村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帮助村民交医保,就出师不利。为了避免申请人来回奔波,我联系了一位常年在外的村民,帮他代缴费用。一开始他还连连应和,可一听说要转账,立刻就把我微信拉黑,并向村书记反映有骗子冒充村干部……这个“乌龙”着实让我尴尬不已。但是,好在年轻就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和勇气,我主动出击,跟着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熟悉村情民生。与村民越来越熟悉,工作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可喜的“成绩单”

  主持人:“迎难而上”方能“迎刃而解”,看得出来,为了克服“水土不服”,大家都很拼。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陶璇:基层工作真的千头万绪,相关政策落地、民生民情保障,各项工作都落于细微处,不仅需要旺盛的脑力和充沛的体力,还要有条不紊地与不同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工作半年来,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帮助琉璃岗村胜7队村民王士全成功申请低保。在入户走访时,我了解到独自生活的王士全,在2021年被确诊慢性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十分困难。回来后,我查阅材料、请教村干部,确定了他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于是,我主动帮助他准备了一系列的申请材料、帮他跑腿办理,最终审批同意,确定从2023年12月起执行救助标准,录入系统监测,我也自告奋勇地担任他的帮扶责任人。

  任家怡:入职以来,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参与并推动了三河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进行村级办公场所整改和村级道路硬化的时候,我天天跑现场,并利用在大学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对场所指示标牌的设计提了不少意见。改造过程中,一些路段还存在权属争议。我加入到协调小组,与村干部、村民代表一同深入田间地头,跟村民耐心细致地沟通,最终使施工顺利进行。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建好了基础设施的“里子”,撑起了美丽乡村的“面子”。深度参与其中的我,更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王然:为了将“补丁地”聚成一块田,实现“小田变大田”,去年年底,我们村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涉及单块格田面积重新规划,以及部分村民的农田要重新分配。有的村民比较排斥,担心利益受损。面对这种情况,村书记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详细解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和好处,耐心地解答了村民每一个的疑问。随后,我们又一起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共商共定解决方案,并邀请村民代表全程监督。这次分地工作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

  张展豪:基层工作难题多,方法也多,要想开出“对症下药”的“方子”,必须要有能力和魄力。驻村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村产业结构调整、带领村民发展菊花产业。一开始,许多村民对改种经济作物持保守态度,担心风险过大。但此前村“两委”已做了市场调研并征求过专家意见,才决定发展栽培周期短、市场前景好的菊花产业。面对村民的犹豫,村书记果断行事: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我们引进凤阳恩泽农业生态发展科技有限公司到村里成立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栽培指导。如今,我们村种植了七月菊、黄山贡菊、小黄菊、金丝皇菊等品种,平均亩产值7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0余万元。

  宝贵的“方法论”

  主持人:半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你们有什么成长秘诀或者心得体会?

  王然:今年1月,在省委党校参加培训期间,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到梁家河,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也深有体会,在小溪河村,我经历过急事难事叠加、小事杂事繁多的情况,如今已经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摔打,在乡村振兴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就是我的“方法论”。

  任家怡:是的,除了榜样引领与实践磨砺,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我们县创新选调生培养工作,组织每位新入职的选调生到县委组织部跟班学习两周。今年4月,我到县委组织部轮班学习,负责整理审核全县选派干部年度考核表及任期考核表。时间紧、任务重,短短两周,我的抗压能力就直线提升。

  张展豪:县里组织的各种培训班,促使我们走出思想上的“舒适圈”,成为行动上的“实干派”。在凤进青年培训班上,通过实地观摩和课堂教学,我更加熟悉了凤阳的人文环境和产业规划。特别是一线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让我受益匪浅。作为选调生,最重要的是坚守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努力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进百家门,行万里路,用情用心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

  聂宗云:外界的力量终究是辅助,成长还是应向内发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着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同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到村任职,不仅是身在村里,更要走进群众的心里。

  陶璇: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我觉得,我们选调生一定要珍惜在村的两年时间,扎下根、沉下心、俯下身。时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将自己的号码存入每一位村民的“电话簿”,将自己的脚步留在每一户人家的“房屋前”,用自己在课堂上“有字之书”中学到的知识,在基层“无字之书”中写下批注,让所学知识在两年实践中完成“二次消化”和“分解吸收”,在基层沃土中汲取拔节生长的养分,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淬火成才”。

  本报记者 刘琼 汪秋萍 通讯员 黄振 王德超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