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不动产”,水成“提款机”
2024-07-09 16:47: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关键词】生态

  【殷殷嘱托】

  *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

  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时代之问催人奋进。从东海之滨到广漠西部,从“红村”“名村”到普通村寨,广大乡村干部带领群众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在金山银山里保护绿水青山。

  江潮奔涌,群山叠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已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整治修复,穷山恶水变福地

  盛夏的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远山青翠,溪流潺潺。

  沿清冽的余村溪溯流而上,荷花山漂流欢笑满谷,民宿游客盈门,慵懒的夏日被衬得生机勃勃。

  循声走到余村印象图书馆,那里正举办湖州学院师生设计展。精致的农产品包装文创,传播生态文明故事的插画和海报,还有新颖动感的乡村数字交互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这一幕幕,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实践最生动的诠释。

  村里老人都知道,曾经的余村,有多富就曾有多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开山挖石,兴办水泥厂,很快成了富裕村。钱袋子鼓了,但空气差了、竹林黄了,村民不敢开窗、无处晾衣,爆破声盖过雷声,不少人担心出门采矿的家人可能再也回不来……

  不能让好好的青山绿水变成穷山恶水。2003年,按照“绿色浙江”和“生态立县”的决策部署,村里下决心关掉所有矿山和水泥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一下子从300多万元掉到了不足30万元。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肯定余村关停矿山企业的做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余村人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和激励。

  思路一变,满盘皆活。“不要以环境为代价”,这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历史担当,也是一个村庄坚定的路径选择。

  从杭州回乡创业的村民葛军,把自家老屋改造成工作室,销售石头工艺品和土特产。他说:“同样是卖石头,父亲过去靠炸山,我现在靠创意。”葛军的父亲工作过的冷水洞矿山,现在成了遗址公园。公园在山上,竹林繁茂。采矿后裸露的灰白崖壁上,爬满了绿植。

  曾受伤的大地,正在恢复元气。在安吉县,当地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分类施策,已经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60多处。

  余村所做的,绝非关停矿山一项,多年来,余村全力修复山塘水库,建成生态河道,搬迁散乱坟墓,推行绿色生产,禁捕鱼,控狩猎,不焚烧……不大的余村,竟然有了38个景点,四季皆景。

  时光如梭,山河新颜。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说,余村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念好“山字经”。2023年,余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1万元。

  行走在余村的村头巷尾,艺术论坛,古风集市,乡村音乐,衬着深绿的竹、黛色的群山、当季的荷花,在余村安居立业的年轻人们,如竹一样扎根,如荷一样盛开。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在河北邯郸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靠石子厂、白灰厂等集体企业发家的村庄,一度陷入“住着别墅吃粉尘”的境地。白沙村“两委”痛定思痛,关停了一批工厂矿区,投资2亿元对建材企业进行环保升级,并开辟生态农业新赛道,建成现代农业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的双休日,游客的笑声一阵接一阵,自从去年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昔日的穷山恶水成了游客的打卡地。百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齐道贵说,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百峰村对荷塘村进行了全面整治改造。在安徽,各地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和美乡村中心村12941个。

  基层干部纷纷表示,良好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必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的治理到位。

  生态转化,富民强村先“护绿”

  走进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携程度假农庄的餐厅,犹如站在悬崖顶,透过大玻璃窗,远处水色林光,松涛如怒,浓重的梅雨云包围着大别山。

  这样的美景,服务员漆正英看得麻木了。在这里打工3年的她说,村里有很多这样的民宿,高端的,接地气的,都有,很多人像她一样回村上班,月收入3000元。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美景变“钱景”,大湾村走得并不容易。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年代,金寨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之一,10多万英雄儿女为革命流血牺牲。花石乡大湾村,曾是金寨县最贫困的71个村之一。

  穷的叮当响的大湾“遗世独立”,沉默的大山伴着忧愁的村民。

  六安有名茶,村里有种茶传统,茶产业顺理成章成为大湾村吃的第一碗“生态饭”。

  “春茶采完还有夏茶,以前要剪掉的茶现在能卖钱了。”陈德荣从山中回来,把采回的60斤鲜叶卖给茶厂,小叶40元1斤、大叶3元1斤,一天收入几百元。

  陈德容介绍,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余静来的第二年,大湾村引进了茶厂,育茶、采茶、炒茶、卖茶统一了标准,她家2亩茶园,一季春茶收入就上万元。

  “以前种茶苦,卖茶难,小贩子常常用受潮等借口压价,”陈德容说,现在村里有4家茶厂,它们从不为难农民。

  一片绿叶,成为大湾村村民奔富的发动机。目前,全村茶园面积达5000亩,每年带动400多户茶农就业增收400多万元。

  茶碗里盛着的,不仅是茶叶,还有桑树、中药材、木耳、小香薯、贝贝南瓜。现在,大湾村已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十来家。陈德容说,今年已经帮木耳老板干了67天活了,预计还能干30天,每天120元工钱。

  好山好水客自来,乡村旅游自然成为大湾村第二碗“生态饭”。随着夏天的到来,村里的大湾漂流项目游客如织。“漂流10公里,落差180米,”余静笑着说,她自己也在橡皮艇上体验了一把,在溪谷、绿荫、激流里穿行,确实惊险又刺激。

  依托马鬃岭自然资源和大别山红色资源,大湾村乡村旅游飞速发展。2023年,大湾村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000万元。全村发展了62家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旅游民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空白发展到2023年的241万元。

  过去,农户靠山吃山,经常采挖售卖野生植物,现在再也没人这么干了。“细雨农家”农家乐老板杨习伦说,过去他经常上山砍树换钱,现在除了当好村护林员,还种天麻,开农家乐,一年收入怎么也有七八万。

  青山绿水不能浪费,生态优势应向经济优势转化。如何推动这种转化,各地积极开展探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村依托漓江支流遇龙河的青山绿水,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村里起初只有5条竹筏,现在则有600多人在做筏工或从事旅游业,家家户户都能拿到旅游项目分红。”遇龙村党总支书记封志伟说,“青山绿水没动一分,而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6月28日,商务部主办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研修班,走进贵州省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的传统村落及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国学员表示他们喜欢这里的原生态。板寨村位于茂兰保护区核心区,村党总支书记姚举福说,板寨村在保护生态中尝到了甜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65万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他们常和我交流,说村庄要发展,必须先守好青山绿水。”

  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田园风景、湖光山色都是乡村发展的聚宝盆,生态文明之路必将越走越敞亮。

  创新机制,点绿成金促增收

  走进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兴源村,连片的果蔬大棚和食用菌大棚映入眼帘,村民们忙忙碌碌,种植着羊肚菌、草莓、火龙果、葡萄等高附加值作物,一改以往“上山”“下田”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村民收入成倍提高,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兴源村产业大转型背后,是顺昌县的林业大变革。

  “以前我们‘均山’,每家每户只能分到几亩林地,而且林地分散、经营低效,边界矛盾纠纷不断。为此,村党支部主动对接县‘森林生态银行’,发动全村334户村民将9137亩林地入股‘森林生态银行’,一户一股,每亩每年可获得60元的保底分红,五六年一次的间伐和满15年主伐时,都有不菲的收益。对村民来说,就像是把林子存入了银行一样。”兴源村党支部书记叶小华说。

  村民不用再操心林子的经营问题,彻底解放了生产力。兴源村还和县森林生态银行、县农信联社达成合作,通过评估股权价值获得3000万元的贷款授信。目前,农信社已累计向45户股民发放贷款389.65万元。2023年,兴源村村集体贷款建设75个食用菌大棚,承包给企业种植姬松茸、双胞蘑菇等,每年增加村财收入21万元,并带动18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顺昌县探索创新“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推出“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的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有效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变资金通道,实现社会增绿、集体增财、林农增收。

  截至目前,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已建成村级平台17个,合作经营林地面积10.35万亩,惠及林农8251户,合作林农林地收入增幅在30%以上。

  顺昌既是“全国杉木之乡”,也是“全国竹子之乡”,如何运用“森林生态银行”实践经验,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顺昌县岚下乡先行先试,打造“森林生态银行”升级版。

  3月13日,岚下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顺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福建岚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顺昌县国有林场、黄墩村经济联合社5方代表共同签署“民企版·森林生态银行”竹林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有林场和企业分别拿出林地项目和竹山经营利润的10%,补贴给村集体。岚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野说:“这么一来,笋竹加工企业有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村民在家就有固定的收入,村里也有一些村财补助,企业村民村集体三方共赢。”

  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产业开发价值,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不只是顺昌一地的感悟。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双江镇生棋村村民杨盛谋,最近靠“卖空气”得了4万多元。很多村民羡慕地说,活了大半辈子,头回听说卖空气。原来,5月底,怀化市首发林地生态系统碳汇权证暨林业碳券,杨盛谋等10名林农领到首批林业碳汇权证。杨盛谋的林子面积为712亩,首期核发碳减排量达1292吨二氧化碳当量,通道大锅冲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买走了551吨,按每吨76元交易。

  “以前靠砍树卖钱,现在不砍树也能赚到钱了。”杨盛谋乐呵呵地说,“我们村民小组就有林地6000多亩,如果全组的空气都卖出去,第一期有将近82万元的收益。没想到不值钱的山,竟然成了我们的不动产和‘提款机’。”

  7月3日早上7点,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庄上村村民张保民蹬起电三轮,拉上充电式农用剪就下田了。“燃油农具下岗啦,改成了光伏直流电,方便又省钱。”去年,庄上村被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在另一个“零碳村”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可再生能源路灯及使用清洁能源采暖的农户占比则均为100%。

  “零碳村”,让乡村更美丽,也让乡村更亲和。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试点“零碳村”后,让利游客一度出新举。南京市民李治说,他今年春天去龙阁村旅游前,在当地的一个小程序上填写旅行计划,小程序评估碳排放量为93千克,并提醒他购买12元的森林碳汇。去龙阁村后,则减免了他160元费用。“因种种原因,该计划暂停了,但我们还在探索其他吸引游客的办法。”龙阁村党支部书记张雷军说。

  美丽中国,渐行渐近。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乡村大地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周 妍 刘 琼 林华维 尹丹丹 华贤东

  通讯员 赵 凯 张 静 吴思遥黎以旭 覃舒颖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