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将军墓镇,有一个500多年历史的山村,石铺街巷如灵动的丝带般蜿蜒起伏,石墙石屋错落有致,清幽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古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古朴迷人的画卷,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它就是前河岔村。
前河岔村位于邢台市西南处凤凰山下,全村600多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不到一半。地处山沟、交通不便、村内污水横流人居环境差……几年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果树,收入低且不稳定,这样薄的“家底”该怎么发展?这是历任村“两委”面临的最大难题。
2016年,在外打工的80后霍军胜回到了村里,被任命为前河岔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为人热忱,对待村里的事情总是不辞辛劳、冲锋在前。2018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富民强村之路。
霍军胜带领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花了半年多时间多次到周边村庄考察“取经”。一个思路逐渐清晰:若想让前河岔村发展起来,改善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前河岔村距离国道虽仅有五六公里,但这条连接外界的道路狭窄且崎岖。2018年秋天,村“两委”成员挽起袖子,带领村民们从修路开始改变,由原来的3.5米拓宽至6米,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安全。
一代又一代村民安守一隅靠山吃山,长期循规蹈矩的生活,导致修路最难的不是筹集资金,而是面对村民的质疑,“路修好了有什么用?不还是这样过光景?”“路修得再好,能带来钱吗?”霍军胜斩钉截铁地回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我们自己的环境搞好了,才能吸引来投资商。”
2019年初,村“两委”通过多次探讨并广集民意,利用村里青石楼房众多且保存十分完好的优势,召集在外能人召开了“保护元明清古村落研讨会”,由霍军朝、霍少卿等人成立了前河岔旅游公司,以“村委+公司+村民”以“企地共建”模式,开始带领村民们清理淤泥、治理河道,臭水沟逐渐恢复了清澈,溪水潺潺流淌,小鱼欢快地游动,为村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仅仅1年时间,通过拆除私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等,新建仿古双层石寨门一座,打造碾盘茶歇景观一处,用青石铺街道2000余平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古香古色的韵味愈发浓郁,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子丰富的历史文化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里留存着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古青石建筑多达155座,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还有石碑、戏楼、寨墙、古井、桥等古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村域内水系较长且呈之字型。利用生态完好的优势,霍军胜积极争取,引进了元木集团推进的太行野河湾旅游项目,集游、乐、宿、食、康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霍文书笑着说道:“以前我们家就靠我打零工和管理板栗,一年到头最多也就挣个3万元。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承包一些旅游项目的小工程,一年能挣10来万元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不仅如此,前河岔村在产业发展上还有新的亮点。金秋10月,走进前河岔村西坡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亩亩金色的连翘花、一株株长势喜人的酸枣树,“我们村西边是沙土,肥沃松软,适合中药材生长。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太行药谷农业项目,种植柴胡、连翘等中药材,丰富了产业结构。”霍军胜说。
村民周白妮正在田间忙碌,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我们都得去外地打工,离家远不说,挣钱还特别难。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土地流转出去每年还有一笔收入,农闲的时候再找点杂活干,挣得一点也不比在外面少。”
前河岔村通过这几年的打造,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卫生村”等称号。对于村子的未来,霍军胜满怀憧憬:“我们将以红+绿模式,继续深挖我村红色文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一方面凭借山水文化与古村落风貌相融合的优势,继续拓展乡村旅游,另一方面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鼓励村民利用土地、老石房参与进来。两大产业协同发展,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本报记者孟涛
前河岔村优美 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古建筑相得益彰。 ( 前河岔村村委会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