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金谷乡:石头缝里“长”出“金钥匙”
2025-04-17 10: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周理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以前守着石缝荒地种庄稼,连种子钱都赚不回来,如今石头缝里‘长’出桑树,合作社包技术、包销路,每年增收2万多!”站在连片桑园前,广西河池市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村民班彩练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曾经因“九分石头一分土”而深陷贫困的乡镇,如今已华丽转身。2024年,金谷乡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大关,其中隆明村更是创下集体经济超百万元的亮眼成绩,成为石漠化山区乡村振兴的典范。昔日的荒山石岭,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脚步丈量民情:石缝里“种”出产业链‌

  在喀斯特峰丛环抱的金谷乡,石漠化面积超过80%的贫瘠土地曾让世代村民望而兴叹。面对这一困境,金谷乡党委政府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隆明村开展了为期37天的蹲点调研,最终创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石缝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党支部为引领,通过整合零散的石缝地资源,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机制。目前,全乡已连片种植耐旱桑树506亩,配套建设“小蚕共育”标准化车间,并创新性发展“桑园养鸡+林下种药”的立体农业模式。同时,乡里还打造了“金谷桑蚕”“熊猫猪”(又称六白黑猪)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引入粤桂协作资金建设的标准化猪舍,全乡六白黑猪养殖规模已达1300头,形成了“桑叶喂养黑猪、猪粪反哺桑园”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村民班选华喜不自禁地算着账:“现在桑蚕和熊猫猪双丰收,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啦!”这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昔日的石缝荒地真正变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产业振兴的“金钥匙”,更激活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接桂村盘活冬闲田种植黑木耳40亩,带动周边村发展黑木耳种植100亩;隆通村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定价”推动高山小米溢价销售;金谷村与武汉大学、河池学院合作试种中草药120亩,构建“高校育种+基地示范+农户种植”链条。目前,全乡“3+1”特色产业已实现全域覆盖,油茶套种中药材、桑园养禽等复合经营模式推广至1.5万亩,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超15%,隆明村更突破百万元大关,走出了一条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下沉一线:网格里“织”出幸福感

  “公交车开到了村委会门口,乡卫生院的大夫能上门看病,连社保缴费都有网格员帮忙跑腿!”金谷村龙法屯的韦彩云捧着用公益积分兑换的电热水壶,细数着村里的新变化。

  金谷乡将全乡细化为144个网格单元,172名党员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建立起“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精准服务机制。2023年,这一机制累计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就业帮扶等急难愁盼问题1270件,实现医保代办覆盖率超98%的暖心成绩。

  在硬件提升方面,全乡新建家庭水柜971座,硬化村屯道路82条,8个村的卫生室、文化广场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在天巴高速金谷段建设中,30名青年党员组成突击队,仅用30天就完成732亩征地、60栋房屋拆迁任务,创造“零上访”记录。

  金谷乡还创新推出“服务换积分”机制,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村民参与集体劳动、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可兑换生活物资,这一举措已吸引2800余人次主动参与黑木耳采摘、桑园管护等生产活动。“现在帮孤寡老人理发能攒积分,大伙儿都抢着做好事呢!”纳立村网格长黄承志的话语里,洋溢着基层治理创新的满满获得感。

  ‌文化浸润治理:山歌里“唱”出和谐曲‌

  “网络诈骗花样多,不听不信不转账……”在“三月三”歌圩节上,纳马屯铜鼓山歌队用悠扬的壮族山歌传唱反诈知识,引得现场千余名群众阵阵喝彩。

  金谷乡深挖铜鼓文化、山歌节庆等民俗资源,组建12支党员山歌队,将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编成《劝学歌》《孝老歌》,让政策“唱得响、记得住”。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金谷乡坚持“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工作理念,建立“一约四会”议事机制,老党员、能人组成“茶桌调解团”,2023年成功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89起,化解率达98%。

  在接桂村,调解员韦胜强为化解一对兄弟多年的宅基地纠纷,连续7个晚上登门泡茶谈心,最终以“一杯清茶化积怨”,让兄弟二人握手言和。“茶喝完了,心结也解开了。”当事人韦建雄说道。

  “近年来,金谷乡始终把挖掘培养领头雁、发展治理相结合、整合政策及要素资源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在不断创新中运用统分结合机制解决人才断层、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和群众疑虑等各类问题。”金谷乡党委书记韦耀表示,下一步,全乡将继续紧扣关键抓手,完善统分结合机制持续“造血”,全力推动更多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百万级跨越发展,让老百姓共同富裕。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