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涵(右一)向村民宣传惠民政策
2019年7月,我结束了湖南农业大学3年的读研时光,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镇。作为一名选调生,再次走进“土”的生活。
走好基层“土”路
“小邓,走,咱们下村去。”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到乡镇的第一天,同事就叫我跟他一起去开展生态红线规划调整测定,涉及全镇24个村(社区)多个组的边边角角,时间紧、任务重。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但有新鲜感的加持,前两天并不觉得辛苦。到了第四天,浑身酸痛的我打起了退堂鼓。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泥泞的田埂小道上杂草丛生,我心存侥幸地对同事说,“要不,我们等天晴再来测量吧。”“一看你们就是城里长大的孩子,这点雨算什么,只要不下‘刀子’,我们就要按时按量测量完毕。”同事的话,让我有些脸红,只好赶紧追了上去。
经过10多天的努力,我们走遍了24个村,用双脚丈量了全镇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也获得了“这小伙子还不错”的评价。那段日子,虽然每天身上沾满灰、腿上沾满泥、脚上沾满土,但我在一次次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不简单,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干好。
干好驻村“土”活
随后,我就来到了落刀塘村,成为了一名贫困村的干部。落刀塘村是省级贫困村,位置偏远,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一到村里,就赶上了“厕所革命”,我心想“谁都爱干净,政府免费给村民改厕,大家一定会配合的。”然而,在我和村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时,却碰了壁。
一个月时间,改厕任务只完成了一小半。“我就像以前那样去旱厕也挺好的,家里农活这么多,哪有时间改啊。”村里面最犟的老唐说的这番话,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想法。为了推进改厕工作,不服输的我决定先攻破老唐这道“难关”。
我接连去了老唐家四次,但他就像一块石头不为所动。第五次来到老唐家,看到他院子门口脏了,我就主动帮助打扫。见唐大爷有点不好意思,我借机跟他聊起家常。
“老叔,这改厕就跟扫地一样,都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些。你要是还用旱厕,脏脏的,这逢年过节,儿子、孙子回来不得憋着去野地上厕所呀!现在是免费安装化粪池,你自己贴个千儿八百的,贴贴瓷砖、粉粉墙壁,保证弄得漂漂亮亮。”听我这么一说,老唐仔细想了想,觉得是这个理,最终同意了。
看到老唐家改了厕,村民们也纷纷同意了。没过多久,落刀塘村就按质按量如期完成了改厕任务。这也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懂得了一个道理:办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想点“土”点子、用点“土”法子,效果会大不一样。
讲好乡间“土”话
新春伊始,我被安排从事党建工作,要经常讲党课。在学校担任过支部书记的我心想,这下可以大显身手了,肯定赢得大家的喝彩。
没成想,第一堂党课就栽了跟头,我在上面讲得慷慨激昂,听课的老党员却个个哈欠连天。课后我找到老支书问原因,老支书告诉我:“你是城市来的高材生,讲得很好,内容也很充实,但对普通农民来说,多了一些书卷气,少了一点接地气。”
晚上躺在床上,想着老支书的一席话,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老支书说得对,村民们关注的都是田间地里的事,我说的与他们想的不对路,自然产生不了兴趣。”接下来,我有事没事就往村组跑,和村民拉家常,将他们关注的热点记在本子上,尽可能融入到党课中。
第二次上党课,我用朴实的语言为大家解疑释惑,大获成功。老支书笑着说:“不错,这堂课聚人气、接地气。”在我给乡亲们上党课的同时,乡亲们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只有入乡随俗,才能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转眼间,基层工作已一年有余。同事经常开玩笑说:“你看你,比来的时候黑多啦,越来越像农民了。”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俯下身子、沉下心思,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沟通、“面对面”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为家乡发展奉献一份光和热。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选调生就该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上,和他们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作者为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镇落刀塘村 邓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