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09-09 09:15: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焦宇炜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①杞县潘安食品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生产的黑蒜产品进行包装。

  ②在尉氏县十八里镇一扶贫基地的辣椒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烘干、筛选辣椒。

  ③兰考蜜瓜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新产业。

  ④通许县千菊园不仅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还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空中俯瞰开封市黑岗口引黄灌区调蓄水库。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需奋勇。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开封市40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4.65%下降至2019年底的0.32%,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00户13143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2.8元,同比增长9.7%,高于全省9.6%的平均水平。

  剩余的1.3万多名未脱贫人口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开封举全市之力,凝心聚力啃下“硬骨头”,尽锐出战完成“加试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迈进。

  去年以来,开封着眼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谋划推出产业倍增、兜底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重残人员集中托养以及“防贫保”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在“查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巩固脱贫成效、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等方面全面出击、务求实效。同时,始终发挥兰考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点、率先摘帽县和全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先行先试的作用,在全市范围真学善用“兰考经验”,对任务较重的杞县实行“兰杞一体”,让“兰考经验”在开封各县区全面开花。

  全局“一盘棋”,扛牢压实攻坚责任。开封强化县区主体责任,压实部门主要职责,传导帮扶责任压力,巩固“市级统筹、县区主体、部门主责、乡镇战区、村级重点”的攻坚格局,确保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日调度、周交办、月点评”工作机制,坚持开展“三包三联三访”工作。2019年,开封市委书记侯红、市长高建军对全市脱贫任务较重的乡镇进行了遍访,市级领导通过“三包三联三访”累计入户调研577次。在乡镇组建了“1+1+1+5”(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扶贫办主任+5名扶贫骨干)的扶贫专班;在市、县两级行业部门分别组建了“1+1+1+2”(单位一把手+分管扶贫副职+部门扶贫办主任+两名工作人员)的工作专班,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见底见效。

  上下同欲倾力脱贫攻坚,探索创新收获丰硕成果。开封创新推行“防贫保”,源头筑牢“拦水坝”;打造智慧扶贫APP,把好贫困监测预警“首道关”;打造“1+5”社会扶贫开封品牌,将社会扶贫打造成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品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五险一单制”市域内直接结算,有效破解贫困群众看病贵、报补难问题;依托“一中心四平台”(即综合指挥中心,综合治理平台、执法监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综合监督平台),创新“互联网+调度+监督+落实”扶贫模式;“金融借力、干群发力、社会合力”三方发力,破解“两貌”整治提升难题;做好生态扶贫文章,探索“增绿、增收”互助双赢新路径……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结合兰考“龙头企业带两端、贫困群众干中间、金融扶贫惠全链”的产业扶贫模式,开封市探索更为符合实际的平原粮食主产区扶贫产业倍增之路。去年以来,开封市按照长短结合、大小结合、产业帮扶和群众增收、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3个2”的产业发展目标和“3个80%”的产业覆盖要求,即县、乡、村都要分别有至少两个龙头企业、带贫企业、扶贫基地,分别带动本县、本乡、本村8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并逐户签订带贫协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多项产业帮扶措施和稳定增收渠道。今年以来,开封强力推进“十链百园千基地”建设,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不断夯实产业支撑,推动产业扶贫在乡村扎根,全域企业带贫形成氛围。目前,兰考县、杞县、祥符区、通许县、尉氏县5个县区的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带动贫困户7800余户;发展壮大了兰考县蜜瓜、祥符区菊花、杞县大蒜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以杞县潘安食品、祥符区木易牧业等为重点的31家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和148家市级带贫企业累计带动贫困户21016户。开封积极探索适合开封实际的“溢价收购或价格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保护贫困农户收益。

  在抓好产业增收的同时,开封市牢牢抓紧就业增收,出台了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20条措施,为全面打好就业扶贫硬仗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持续抓实产业就业“两业增收”和其他政策落实的同时,全力以赴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抓实兜底保障,一户一策制定脱贫办法,筑牢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防线。

  凝心聚力再出发,决战决胜收官年。开封将扛牢政治责任,凝聚强大合力,打好总攻战、全面争先进,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官任务,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兰考县: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脱贫摘帽后,兰考坚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为遵循,探索建立了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12345”工作模式。

  一条主线统揽全局。兰考县坚定不移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循序渐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两个重点夯实基础。选准产业,培育发展“花生、红薯、苗木、养羊、青贮玉米”5种订单农业型产业和“瓜菜、养驴、乐器、经济林、食用菌”5种能人带动型产业;促进就业,搭建“外出务工、产业体系就业、乡镇产业园就近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5种就业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产业带贫模式。

  三个落实稳定脱贫。分层明责促责任落实,确保户均有2项以上增收扶持措施、提升户容户貌达到“五净一规范”和政策落实到位。把握标准促政策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优化调整县级政策,确保政策享受对象精准无误。建章立制促工作落实,建立长效驻村帮扶机制,454个机关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进行结对;紧抓产业就业,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摆脱贫困。

  四个强化提升本领。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政治领导本领。强化人才培育,提升学习本领。强化谋划规划,提升科学发展本领。强化要素激活,提升改革创新本领。

  五个衔接深入推进。从培育特色产业向产业兴旺推进,从基础设施提升向生态宜居推进,从激发内生动力向乡风文明推进,从依靠各级帮扶向治理有效推进,从“两不愁三保障”向生活富裕推进,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尉氏县:小树苗长成大产业

  近年来,尉氏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围绕生态造林园林绿化两大市场,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苗木产业格局,在助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凸显,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目前,全县73个贫困村和45个“大非村”完成生态绿化进村10161亩,受益贫困户1945户,整治坑塘79个、空心院1207处。

  选定发展模式。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户共同管理的发展模式,在全县开展生态绿化进村人户。

  构建利益联结。尉氏县重点发展大叶女贞、香花槐等12个树种。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乡一品、品种集聚、快速获益”的精品工程。生态绿化进村采取“1351”分配模式,公司得一成,村集体得三成,农户得五成,管护员得一成;人户采取“136”分配模式,公司得一成,村集体得三成,贫困户得六成。通过分配模式,有效调动了公司、集体与农户的积极性。

  健全管护机制。在苗木栽植及后期管护中,优先聘用村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行政村进行奖励,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扮靓一片”。

  目前尉氏县多元化机制带动苗木产业提档升级,有力促进生态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目的地。

  通许县:立足“设施农业+”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近年来,通许县确定了以设施农业大棚为中心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实施“带贫企业(合作社)+设施农业+村集体+贫困户”的带贫模式,找准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将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利益联结起来,用科技和保险做后盾,以扶贫基地为平台,引导设施农业向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方向发展,扎实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了具有通许特色的产业带贫体系。

  一是“设施农业+科研单位”,强化科技支撑。通许县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郑州蔬菜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教授工作站,强化在品种调优调新、施肥、病虫害防治及订单农业等方面的指导。通许县已认定绿色食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面积达60.1万亩。

  二是“设施农业+保险”,注重风险防控。县、乡成立了产业发展专班,每个项目都明确一名分包责任人,每月至少一次实地查看运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1651座奖补大棚进行了投保,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是“设施农业+集体经济”,做到利益联结。通许县发挥企业(合作社)在资源、技术、信息、管理、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产业奖补政策,对带贫效果好的,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奖补,引导企业(合作社)对设施农业大棚统一规范运营,发展订单农业,在实现贫困户增收的同时盘活村集体经济。2018年以来,已在11个乡镇建设设施农业大棚2200余座,与72家合作社签订订单协议,带贫3000余户,带动9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增收,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的“帽子”。

  四是“设施农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大棚优先出租给贫困户经营,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引导贫困户以自有土地及个人田间管理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订单回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今年,通许县继续探索“设施农业+”之路,已新建设施农业奖补大棚552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

  杞县:筑牢返贫致贫防线

  杞县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高位推动、健全机制,多模式、多举措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开展“百日驻村”活动,把脱贫任务重且剩余贫困人口多的两个乡镇和18个村进行重点帮扶;开展“支部连支部”活动,全县77个单位与8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辐射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设立防贫保险。杞县积极谋划实施防贫保险工作,县财政共投入360万元,与太平洋保险、中国人民保险两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的非贫困户两类人群为首要保障对象,防贫保险主要预防因病、因学、因灾、因创业失败、因意外事故等致贫返贫风险。探索实施“5+2”集中供养模式。杞县积极探索实施了“5+2”集中供养模式,通过乡镇敬老院、乡镇卫生院、老年公寓、医养结合和“爱心院”各安置一批,全年共集中供养2760人。对不愿入住敬老院的,乡镇政府与其委托赡养人签订三方协议养老一批;设立“扶贫孝心基金”,要求子女为老人每月缴费200元,乡镇政府按缴费的50%进行奖励。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设立扶贫产品专柜,鼓励本地商场超市积极采购全县带贫企业及贫困群众的农副产品;发挥电商优势,扩大销售渠道,引导电商企业、个体网商积极参与“电商+消费扶贫攻坚行动”。稳岗位保就业。做好返岗就业,共实现农民工返岗7120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46人;对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联系本地企业、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截至目前,贫困劳动力本地就业1066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7448人,新增公益性岗位709个。

  祥符区:增收增绿双赢

  近年来,开封市祥符区以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结合点,探索出了适合平原传统农业区的生态扶贫新思路,实现了生态生计并重、增收增绿双赢,以农旅结合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产业带动破穷境。祥符区15个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生态产业,开发出生态修复、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其中,陈留镇流转3000亩土地,以六里庄民润葡萄庄园为基点,建成了集葡萄采摘、深加工展示、垂钓、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主题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村,不仅带动40多名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游览、采摘。

  帮扶助推解穷困。祥符区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推出了“发投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生态扶贫模式,实现了“三方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具体是将每个村的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注入区发投公司,区发投公司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石榴、桃、苹果、樱桃等特色小杂果的,按照每年每亩400元的标准给予种植补助;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宅基地、空心院种植苗圃的,按照每年每亩1000元的标准支付租金,成活率达到95%以上的,按照每年每亩1000元的标准给予管理费。

  科技田园治穷病。祥符区着力在“融合”上做文章,将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行区。西姜寨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以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企业实施为开发模式的乡村振兴项目,是开封市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规划2.7万亩,总投资50亿元,建设“一心、一园、一环、一带、一基地、三区”,最终实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镇村融合、产旅融合,打造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河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封农文旅融合标杆。祥符区田园综合体还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议收购保底收益”等模式,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除署名外,文图均由开封市提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