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龙(右)帮助村民卖鸡
“云付大哥,我来啦!鸡笼装上车没有?”中秋节前的一天,我早早起床,来到村民武云付家,想趁着节日帮他多卖几只鸡。
2019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选调生村官,来到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武杨楼村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在村两年,我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成为养殖户的“代销员”,老百姓的“贴心人”,经济发展的“指导员”,在找准工作定位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价值。
杨楼村的主导产业是养殖业,村里的脱贫户武云付,和其他村民共同经营一家养鸡场。由于受疫情影响,鸡销路不畅,可把他们急坏了。他们向我寻求帮助,我开始琢磨如何制造“卖点”?后来大家一合计,想到一句“广告语”:北大博士扶贫卖鸡,免费辅导孩子学习。当我们将这句广告语做成牌子立在摊位前,围观的市民越来越多,有人买鸡支持扶贫工作,有人替孩子询问学习方法……不管买不买鸡,我都耐心解答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不到中午,几百只鸡便“一扫而空”。除了摆摊销售,我通过联系爱心企业,解决了全村3万多只家禽的销售难题。不仅如此,我还联系农业部门,在村里合作创建了26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现代农业。村里刚发展光伏产业时,有些村民担心辐射拒绝在楼顶安装,我便联系母校光电专家为村民释疑解惑,消除了他们的顾虑。目前村里有80多户村民自主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平均每户年收益3000元左右。
在服务群众上,我努力在细微处发力。农村理发一次最少10元钱,春节前涨到20元,年纪较大的留守老人舍不得花这个钱,我就自学理发手艺,为他们免费理发。还联系高校实践团到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学习和心理辅导。
现在,我走在村里,村民们会热情地同我打招呼,孩子们也围着我问这问那。看着一张张纯真善意的笑脸,我内心既感动,更增添力量。接下来,我还要做更多小事,把小事做好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