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我来到浙江省青田县腊口镇武埠村任村书记助理。
到村头几个月,最让我头疼的是村民之间的矛盾多。抱着“源头治理”的解题思路,我协同村干部逐户走访。经过初步调查,矛盾大部分是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但由于过去村里没有一个得力的矛盾调解员,不少“陈芝麻烂谷子”的小矛盾、小纠纷找不到出口。
一团乱麻中,理出关键的那个线头至关重要。症结找到了,我与村干部开始寻找“解题方法”。三顾茅庐,请来懂调解、热心肠的退休干部和本村能人担任调解员,利用小黑板、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开设“咨询专栏”。同时,我们积极对接镇综治办和当地法庭。在多方努力下,镇矛盾调解中心成立,“镇、村调解为前端,法庭诉讼为保障”的“枫桥式”解纷闭环形成了。从此,村民们“说事明理”有了“话事人”,有了一张“话事桌”。
大学时,我学的就是法学专业。平日里我也发挥自身优势,为村民普法释法。有一天,有一对老夫妻来申请低保。但我从数据库里查到,他们有个女儿,经济条件较好,有赡养父母的能力,因而老夫妻不符合低保申请的条件。老夫妻对我们的解答并不满意。为此,我随后去周边群众家走访,了解到老夫妻的女儿是抱养来的,成年后赴外地成家立业,与他们少有联系,也未尽赡养义务。于是,我援引民法典相关条款,为这对老夫妻开出了两条解决问题的“处方”:一是在征得养女同意的情况下,以“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为由,到民政部门解除收养关系登记;二是向法院起诉养女,要求对方履行赡养义务。老夫妻对我的帮助表示满意。
除了矛盾多,我到村时正赶上武埠村发展的“瓶颈期”:曾经远近闻名的橘子村,种出来的椪柑皮厚、籽多,逐渐被市场上的一些新品种取代,产量高、价格低,许多农户不愿意“白费力气”采摘,大量椪柑烂在了地里。
我们村临近丽水市区,交通便利。既然种植的老路走不通,那么我们就规划一条接轨城市的“新路”。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谋划项目,接轨市区”的方案。“我觉得要建条绿道,听说现在户外跑很流行。”“修条果林公路,以后城里人就能开车上山采摘水果了,我们的橘子也就能卖上好价了!”村民们被点燃了,激情满满地畅想村庄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说完就干。村“两委”班子带头,党员群众齐发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一级公路建设、防洪堤步道建设、村级留地开发……一个个重点项目就此上马。受益于项目施工带来的“红利”,集“食宿游”于一体的第三产业正悄然兴起,村里闲置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到村已有一年半时间,我逐渐熟悉了村内的大小事务,用“足至”“心至”,从一个刚来时很多工作不会干、村民也不是很信任的外乡人,变成了各项工作都拿得起来、与村民打成一片的“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