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山地绘新景 乡村蝶变展新颜——贵州抓牢底线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5-20 07:24: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刘久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尽管因“山”而面临诸多发展劣势,但贵州农业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也在“山”。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强调,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资源禀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奋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所在,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是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和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应有之义。”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坚决守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殷切嘱托,化作贵州干部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走进晴隆县,登上三宝塔,阿妹戚托小镇一览无余——褐墙灰瓦、花窗雕栏,一栋栋特色民居依山而建,一条清河蜿蜒流转。这个承载着县里13个乡镇近1.5万名搬迁群众的小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我们超市的客户不只是游客,还有搬迁群众,你看那一片修得很好的房子就是他们的新家。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家家户户的消费需求也多,节庆的时候,大伙儿都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好几天。”指着杨柳岸边的一整排楼房,小镇沿街超市的老板说。

  不远处,晴隆县东西部协作社区服务站有一项服务,名为“山呼海应梦想点亮计划”,如何把脱贫群众的生活照亮,在这里能找到答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让脱贫群众生活持续向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重而道远。做好搬迁安置区的“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缩影,纵观全省,这项头号民生工程脚步不止。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3+1”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不断深化,全省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路径,推动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持续向重点帮扶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

  两张“明白纸”,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找干部、打电话、一码通,用好大数据,监测帮扶工作网织得又密又牢。通过识别监测,精准制定实施帮扶措施,常态化跟踪落实情况。有队伍、有监测,“3+1”保障也同样不断档。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饮水安全一个不落,将防止返贫的贵州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处。

  如今,全省59.6%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搬迁安置社区成立512个集体经济组织,96.21万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一年间,126.61亿元资助资金为大山的孩子上学增加了保障,44.22亿元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让481.48万农村孩子“吃得饱”也“吃得好”。一项项政策举措的落实,正在逐一点亮脱贫后的生活。

  坚持不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科学、渐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时光回溯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头等大事”。

  微风轻拂,在罗甸县床井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同一块土地的大豆早已播种,一株株玉米苗正在移栽。物以稀为贵,拥有低海拔湿热气候的罗甸百姓,通过抢早种植鲜食玉米大豆上市,做好“舌尖经济”。

  产业兴则农村兴。贵州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做优“土特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商贸,农户能够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在贵茶集团抹茶生产车间内,现代化全自动生产线实现精品抹茶智能量产。近年来,贵州持续扩大抹茶产业规模,加速形成抹茶企业集群。贵茶集团作为贵州抹茶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35家上游企业发展、近5万茶农增收致富。

  农产品加工业衔接工农、沟通城乡,被称为农产品的“第二次生命”。贵州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

  在凤冈县各大型超市及牛肉销售直营店,新鲜的凤冈牛肉及系列产品持续热销。“在养殖端,我们重点培育品种优质的高端能繁母牛,经过科学育肥可以产出品质高的雪花牛肉。同时衔接养殖和销售端的屠宰加工,提高牛肉附加值。另外,我们拥有餐饮体验店、零售店,且拓展了线上销售渠道。”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凤冈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

  向“山”要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好产品更要找好买家,市场是“土特产”走得更远的关键。贵州大力推广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并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和对口帮扶城市重点批发市场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同时大力拓展境外市场。

  在贵州,一批特色产业带火文化、旅游、康养项目;一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基地陆续建成;一批农村电商领域“带头人”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健康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产业链延伸配套、要素集聚保障、效益集中显现的农业现代化样板初具规模,农民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探路共同富裕。

  坚定不移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贵州通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等元素合为一体,湄潭的乡村风貌,看着就有美的享受。

  这份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近年来,贵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规划引领,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发展,“村超”“村BA”火爆出圈,形成现象级传播。

  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富在农家”核心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走进湄潭县永兴镇,一望无垠的茶海尽收眼底。

  茶,是湄潭的“饭碗”。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0万亩,“吃茶饭”“念茶经”覆盖了8.8万户35.1万人,占总人口的2/3。茶,更是湄潭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围绕茶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湄潭持续发力,让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小山村映射大发展。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在“红色之家”的院门外,是由一张张村民笑脸组成的笑脸墙,贴笑脸是花茂人最真挚的表达,从穷山沟到宜居宜业的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区打造,花茂的变化由里及外不断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贵州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通过培养“乡土人才”、引进“特需人才”、回流“主体人才”等方式,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乐于奋斗、乐于奉献,实现人生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谦虚有礼知足常乐”“重义尽孝守信立志”“勤学苦练努力登攀”……在凤冈县王寨镇新民社区张家寨,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的小小家风家训牌,营造出邻里和气、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而今,议事小院、农耕博物馆、农产品直播带货屋相继建了起来,1300多亩蜂糖李稳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美在农家,不仅要村庄美、庭院美,也要生活美、心灵美。

  “吃烧烤、看美景、趣味露营……”走进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新村,彩墙灰瓦、绿树成荫、一步一美景,处处可见一派幸福安康的美丽乡村景象。村民刘鹏说:“自从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举办了龙舟大赛、‘龙抬头·到漾头’活动,如今还变成了旅游景区。”

  办好农村的事情,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贵州以强化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为引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注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加强村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带动各类基层党组织实现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持续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整治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等,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端于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的“寨管家”,以“3+N”微治理体系,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如今,这个创新之举已经在全县推广,立足自然村寨划定1112个寨子,并推选“寨管家”5438名,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

  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余庆经验,到“民心党建+村规民约”的碧江乡村治理模式,再到“三个三”福泉农村基层社区治理路径等,越来越多的乡村治理好经验、好做法在贵州各地“生根发芽”,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