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城乡融合发展引领推进乡村振兴。”近日,福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漳州市东山县举行,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在会上指出,“各地各部门要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近年来,作为福建重要的农业大市,漳州市发挥特色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城乡统筹,突出乡村治理,探索乡村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善治等特色乡村振兴路径模式,走出了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有冲劲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城乡兴。如何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漳州理清了“解题思路”。
以“园”为支撑,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今年1月,漳州全面启动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6年底,形成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县级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的发展格局。随着项目推进,分布在10个县(区)、开发区(投资区)的产业园犹如10驾马车,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种”为抓手,让新质生产力“进村入农”。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漳州加大农业优新品种推广力度,建立农业优新品种基地458个,辐射带动新增产值53亿元。作为全国双孢菇、白背毛木耳、杏鲍菇等食用菌的重要生产基地,漳州双孢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实现双孢菇、杏鲍菇等品种国产化。
以农业优新品种推广行动为契机,漳州选育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专用品种,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闲置空间建设移动智慧菇房,打造特色庭院经济。以栽培秀珍菇为例,一间20平方米类似集装箱的移动智慧菇房,仅需投资6万~7万元,全年产量可达3.9万斤,产值23.4万元。
以“业”为核心,发“力”土特产强镇富村。深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壮大水果、蔬菜、茶叶、水产、食用菌、花卉等11大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全市有7个乡镇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一。
一个个产业兴旺的生动缩影,诠释着城乡融合的一步步深化。2023年,漳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17亿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8元,增长7.7%,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深度融合农文旅,美丽经济有奔头
站在观景平台,俯瞰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碧水青山环抱世遗土楼(华安)二宜楼,一座座传统特色民居五凤楼镶嵌周边,犹如众星拱月。土楼里,拉手舞、竹竿舞等独具高山族特色的舞蹈热闹上演,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世遗”携手“非遗”,在此相遇、碰撞、融汇。近年来,漳州注重对古厝、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植入民宿、小酒吧、研学、非遗等业态,守与变之间,让传统建筑焕“新生”。
“火”看似偶然,实则是漳州加快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漳州依山面海、通江达海,既是农业大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和优势。
立足特色,谋篇布局。依托山、海、田、花、果、土楼等特色资源,融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传统民俗、非遗等元素,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促进生产、生活、生意、生态“四生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今年春节期间,漳浦、浦城与霞浦共建“三浦并臻”文化联盟,通过举办文旅活动促进农产品消费,漳浦特色花卉蝴蝶兰供不应求。
精心策划,项目带动。今年来,围绕世遗土楼、诗画海岸、多彩田园、闽南文化等四大特色主题,漳州布局一批主题文旅线路、精品文化文旅项目,加快推进28个总投资199亿元的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县一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
优业态、兴文旅,统筹推进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将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园变景园、特色农产品变旅游体验品,更多的漳州实践在上演。据统计,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383.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4%;实现收入1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拆旧拓新提颜值,和美乡村有气质
在云霄县和平乡宜谷径社区,返乡创业新农人高叶荣多了个新爱好,那便是举着手机随手录制家乡新景“晒”在短视频平台。在他的视频作品里,村道巷陌干净畅通,农舍庭院“菜”香四溢,创意墙绘勾勒乡愁。
高叶荣的新爱好源于一场拆旧拓新行动。去年来,该社区针对果蔬运输不便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发动群众出谋划策,通过拆旧拓新,贯通一批断头路、环村路。在“拆到位、保畅通”的基础上,以乡土元素为素材,绘制农耕文化墙;村民将自家闲置的石磨盘等老物件无偿捐出,用于布置微景观,乡愁元素在村庄随处可见。
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优秀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在移风易俗、文明村(社区)创建、奖教助学、尊老助残、教育卫生等方面积极作为。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累计组织开展乡村能力联谊会、茶话会等1400余场(次)。
日新月异的城,日久思念的乡,如何打通?不把“乡”变“城”,而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培育乡村之美,守住乡土味道。
近年来,漳州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要求,紧盯制约农村宜居环境建设的短板弱项,紧扣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急难愁盼,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民生需求,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在建设中,漳州坚持花小钱办大事、不搞大拆大建,引导村民用双手美化身边环境,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从初级版“清沟、扫地、摆整齐”到中级版“拆旧、拓新、整漂亮”,再到高级版“穿衣、戴帽、扮靓丽”“三步走”战略,结合“五个美丽”创建,循序渐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深刻重塑,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吴静芳 记者 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