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强村·通州实践”② 土地股份合作型:地里“刨金”,“空心村”来了年轻人——刘桥镇蒋一村
2024-07-02 10:57: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求,南通市通州区以基层党建“深根工程”为抓手,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计划,将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区镇村”三级书记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化强村富民路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采访组走进通州区开展驻村调研,深入田间地头看发展,希望的田野上话振兴,全景式观察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通州实践”。“党建强村·通州实践”全媒体专栏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等报网端同步推出,敬请期待!

  沃野金黄,麦浪翻滚。5月29日早上8时许,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的麦田里,伴随着阵阵轰鸣声,一台台智能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划出漂亮的直线,收割、脱粒一气呵成,拉开了夏收的大幕。

图为智能收割机在蒋一村开镰。

  蒋一村党总支书记帅斌站在田埂上向记者介绍,这一台台收割机都有一颗“智慧大脑”——农业用北斗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农机手只需提前设置好路线,收割机就能自己“看路”、自己“前进”、自动收割,并形成收获数据实时传输到农机手的手机中。“通过探索全程智能机械种植,实现从无人机收割、耕田、水漫到机插,减少了农机手的劳动强度,也大大节约了种植成本。”帅斌说。

  蒋一村位于刘桥镇东首,耕地面积5466亩,是典型的农业村,以稻麦种植为主。前几年,这里和大部分村一样,田小且分散,种田的多是50后、60后,缺乏固定资产,少可持续收入,渐渐“空心化”。

  千亩良田谁来耕种?2019年,通州出台《关于发展村集体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集体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鼓励村通过集体规模经营增加村营收入。“听到这一消息,我们立即向刘桥镇政府申请,想当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帅斌说。

  为了吃好这个“螃蟹”,蒋一村大胆探索“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的党建模式,以土地确权后的自愿、合理流转为途径,2天时间连夜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商讨土地经营权流转具体方案,3天完成了首批375亩土地的测量、签约以及审批登记,并成立了刘桥镇第一家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

  74岁的戴桂英是第一批与村集体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村民之一。她向记者感慨:“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每年每亩地不仅可以拿到800块钱租金,平日里我和老伴还能在自己地里打工挣钱,每年可以多挣两万多块钱!”

  5年来,蒋一村不断总结经验,村集体承包土地面积已经从最初的375亩扩大到1500亩,并陆续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智能机械化作业,引进智能插秧机、智能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农机约36台,耕、种、管、收等环节基本实现无人化机械操作,以无人化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并成为通州区的无人农机示范基地。

  “蒋一村的机会是自己主动争取来的,路是自己探索出来的,这是‘任务摊派’出不来的效果,更成功破解了传统土地‘生金’的难题。”刘桥镇党委副书记曹春玉说,她当年就在镇上的农业科任职,算是一点点看着蒋一村合作社的创业和壮大。“合作社的运营不仅仅是‘土地刨金’给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有解放的劳动力和更多的务工收益,联动带来的社会效益。”

  数据显示,近三年,蒋一村新增集体经营性用房4200多平方米,每年可增加村营收入30多万元。截至目前,合作社种植方面,经营净收益63万元,政策补助147万元,累计为村集体增收210万元。

图为通州蒋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不仅如此,村集体合作社的成效逐步吸引到上级部门关注,先后承接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先进村等项目,累计获得扶持资金820余万元,新增4宗4200平方米固定资产,现3宗资产被租用,每年增加村营收入40万元。

  如今,蒋一村正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主动谋求“加工+品牌”的延伸效应,将“蒋一”牌大米、特色蔬菜等推向市场,发展形成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大棚种植等外来投资400多万元,带动12名80后、90后回乡创业,从注重激发“土地+产业”内生效应,逐步转变为谋求“土地+服务”新趋势,从而收获了更多的土地溢出效益。

  2023年通州区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的十条举措中推广了蒋一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区级层面建成了10个“红色示范合作社”,明确运营效益与绩效奖励挂钩,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扶持、协调作用,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助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文/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崔昊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