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水生态美 绿润八闽物华新
2024-08-26 09:03: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蔡茂楷 朱梦莹 霍子晨 见习记者 陈章群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福建省,派山吻海;山林间,千山叠翠;海之滨,万顷碧波。

  素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美誉的福建,山水林田湖草沙汇聚于此,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4%的经济总量。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省、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立足“山多海阔”的地域特征,坚持走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福建,深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山海之变、时代之变……

  变换引擎,锚定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的福建,曾因矿而兴,也因矿而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福建正开展10万亩历史遗留矿山三年生态修复行动,现已修复废弃矿山3.4万亩。

  走进龙岩市永定区龙潭镇枫林村蝴蝶兰基地,曾经机器轰鸣、粉尘漫天、黑山墨水的矿区早已消失,废弃矿山“蝶变”成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花卉种植基地。

  “我们建成了面积达4.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花卉大棚,年产蝴蝶兰1400万株,年产值超过1.2亿元。”万花园林公司总经理谢凡生介绍。一栋栋蝴蝶兰温室鳞次栉比,这里已成为集蝴蝶兰展览、培育、电商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矿山复绿,废地生金,曾经的“煤山”变“青山”,农旅产业融合效益日益凸显。如今,龙岩的500亩蝴蝶兰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近9000万元。各村通过村企共建,发展电商、运输、水苔种植等产业,带动近2000人在产业链就业,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矿区转型发展经验也连续两年入选福建省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典型案例。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内,茶农杨文春正在修剪枝叶,为来年茶园增产增收打好基础。“通过冬种油菜、夏种大豆进行绿肥管理,不仅没有降低产量,茶叶的优品率较以往还提升了30%。”杨文春告诉记者。

  2015年以来,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武夷山持续开展绿色生态茶园模式推广,利用“有机肥+绿肥轮作”模式,有效调节和提升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燕子窠生态茶园还利用树林吸引鸟类、昆虫防治病虫害,并安装了30台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统筹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茶园之外,“海上牧场”也焕发着勃勃生机。乘船驶出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五海里处,一座半潜式渔旅融合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一号”浮现眼前。“它以智慧渔业系统作为技术支撑,‘黑科技’随处可见,不仅是仿野生大黄鱼的‘深海泳池’,还搭载自动投喂、捕捞设施,同时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海流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监控传输设施,轻松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渔业养殖。”项目负责人范永杰说。据了解,该平台具有智慧渔业、深海养殖、产研基地、休闲渔旅四大功能,年产优质大黄鱼600吨,年产值1亿元左右。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福建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理念,推进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植”此青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绿树绕岸,湖光如镜。记者来到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生态公园,一条全长6.6公里的百崎湖水系贯穿起了山水田园美丽画卷。“曾经这里遍布荒废的农田、杂地和鱼塘、虾塘、鸭塘,由于村民粗放杂乱的养殖,百崎湖水系水质常年不达标。”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林水与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谢家松介绍。

  随着生态建设思路不断提升,2017年,泉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连绵带”的构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依山水而筑城,处理好城市、农田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构建以绿为底、以水为魂的“蓝绿交织”生态空间。

  “以基本农田为例,我们保留了65.8公顷的农田,通过种植耐盐碱、观赏价值高的农作物,如甜高粱、向日葵等,改良土壤同时打造农业景观,带动乡村旅游、农民增收。”项目设计施工方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华南事业部设计总监上官纪荣说。

  经过多年实践,环泉州湾区域22个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有序铺开,主要生态廊道逐步贯通,山线和水线形成完整闭合圈,中心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覆盖量达到70%。

  小到湿地,大到海岸线,福建始终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漫步厦门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水清滩净,鱼鸥翔集。这片湾区,曾因水产养殖无序、海域淤积严重成为生态环境脆弱之地,生态修复困难重重。厦门体育集团(水运动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发回忆道:“早前这就是一片乌黑的滩涂地,常常弥漫着浓浓的海腥味。”

  2006年,厦门市正式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推进养殖清退、滩涂清淤等一系列工作,同安湾清淤2.2亿立方米,纳潮量增加了4400万立方米,海域水体交换能力提升了30%,海洋水动力明显增强,水体交换周期明显缩短。

  厦门在“外修容貌”的同时,坚持“苦练内功”,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成效显著。“去年‘渔村啤酒节’3天共吸引超1万人次参与,活动结束后还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后田社区党委书记林国阳说。目前,整个片区节假日的游客量可以达到5万~6万人次,高峰期游客量将近10万人次。

  多年以来,福建在高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之下,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山河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生态全景图: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领跑全国,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34万平方公里,涵盖全省95%以上的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栖息地、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6%,其中优的天数比例为58.1%,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

  先行先试,开辟“两山”转化新路径

  青山巍峨,林海浩瀚,目之所及皆绿意盈盈……作为全国林改策源地之一的三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7.12%,如何发挥地域特色唤醒金山银山?三明迈出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坚实步伐。

  从前,林地动辄数十年才能有收益,林农们守着青山受穷。为解决林权难流转、森林资源难变现、集体林质量难提高等问题,2019年底,三明率先启动了林票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国有林场与村集体“联姻”,并向村民发放林票,确认投资份额,赋予林农利用林票交易、质押、兑现的收益权。

  “拿着林票就像有了原始股,给我们林农吃了一颗‘定心丸’。”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林农洪集体珍藏着十余张林票,他以此抵押陆续获得了100余万元贷款。

  过去这项改革叫作“林票1.0”,由于是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只能在村民之间流转。如今,三明又迎来了“林票2.0”。

  今年7月26日,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挂牌的全国首笔“林票2.0”交易,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网络平台以48.8万元顺利成交。“这笔交易标志着三明探索多年的林票制度,真正打通了市场化交易路径。”农交中心董事长聂志辉告诉记者。

  据初步测算,三明市人工商品林约400万亩可开发成“林票2.0”,价值超过200亿元。一张张林票,让山林的未来收益提前兑现,林票变成“绿钞票”,树林成了“活银行”。

  与林票相得益彰的还有林业碳票。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编号“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便诞生于此,它代表着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在过去5年间吸收1.3万吨二氧化碳所获得的收益。“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打包卖空气’就挣了14万元。”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骄傲地说,村民们用这笔钱高高兴兴修了一条水泥路。

  同样在今年7月,村头村作为沙县区首个以“整村推进”方式开展天然林、生态林“三改三创”改革工作的村集体,领到全区第一批村集体“生态票”三张,流转了天然林生态林经营权2789亩,沙县农商银行正式授信村头村“福村·生态贷”100万元。这也是三明继林票、碳票之后,向林改“深水区”挺进的又一次大胆探索。

  “林改”一步棋,盘活万重山。以三明为代表的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彰显出群众首创、试点先行、问题导向、永不止步的担当与勇气,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红利。

  滔滔绿海起“金山”,八闽大地还在不断续写新的传奇……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