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回访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2024-10-28 09:24: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记者 朱海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镜头回放:

  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余姚市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春节过后不久,习近平又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发展情况。总书记回信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顺口溜,如今在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一带正变为现实。不过,此火车可非飞驰版大列车,而是观光型电瓶车,前后4节车厢,可容纳36人,从横坎头出发,将周边几个村的特色景点和家庭农场相互串联。招手即停,观光采摘,不亦乐乎。

  跑完一圈,车票50元进账,收益几个村共享,而大伙儿更看重源源不断的“流量”能否转化为“留量”。为了“留量”,大家各显神通,仅此一项目,去年,横坎头村就为“邻居”汪巷和甘宣两村带来超过100万元收入。横坎头村“朋友圈”扩容后,游玩内容更丰富,自然更具吸引力。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发展情况。总书记回信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6年来,横坎头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担当实干。去年,横坎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4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982元,相比2017年分别增长了1143%和81.3%。不光一村富,横坎头村还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富。

  发掘红色资源

  提起横坎头村,大家都会想到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地质上,附近的四明山属于典型的褶皱山,多峰峦、多峡谷。正因为特殊的地形,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浙东行政公署办公地就设在横坎头村的上新屋。红色血脉由此而来,也留下了“浙东红村”的美名。

  如今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很多人为这抹红色慕名而来,于10余处红色革命遗迹中,探寻回望那段光辉历史。近20年间,余姚高度重视红色旧址的保护与开发,一大批革命旧址得到极大改善,昔日老区由此展露新颜。

  记者来访时,离旧址群不远处的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即将掀起“盖头”,这里集游客服务、数字一体化革命纪念展陈、旅游商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开放后,无疑又将掀起一股“红色旅游潮”。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旧址群游客接待量突破70万人次。

  如今,“红色资源”又有了新注解,因为总书记的两封回信,加上村里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抓“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继而延伸出红色教育培训产业,让思想的伟力传播得更深远。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学习参观从静态转化为动态,譬如已在进行中的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让游客拿着资料在参观时寻找答案,另一个红色沉浸式体验基地也在打造中。

  据了解,这几年,横坎头村加速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体,除了“回信馆”,还配备了宾馆、餐厅、会议室、红村剧场、4D影院等,吸引越来越多的单位将会议培训落地于此。另一方面,梁弄镇从镇级层面出发,推出“重走根据地之路”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开展“初心之旅”,创新打造红色实景沉浸式党课,同步助推“静态参观”到“动态体验”的迭代升级。

  做大绿色产业

  “过去,来我们村的游客大多就参观旧址群和‘回信馆’两个点,半天就能逛完,连饭都不在村里吃。看着白天来了很多人,结果晚上一算账,收入还抵不上村庄维护费用。”黄科威坦言,必须要把人流变成资金流,继而为村集体和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如何转化?我们还是从总书记的回信中找到了解决答案——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

  黄科威将密钥总结为8个字: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展开来讲就是,用红色资源把客人引过来,再用绿色生态的环境和产业让他们留下来,这个绿色产业即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继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2年底,横坎头村党委与余姚一家高科技公司——“江丰电子”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双方采取“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机制:由村里提供土地、组织劳动力,占股30%;投资、建设、运营皆交给“江丰电子”。很快,“红芯”植物工厂“呱呱坠地”,因为运用了大量智慧科技,现代感十足,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红芯”项目负责人鲁慧慧带着记者参观,据她介绍,因为种植环境的高精度控制,可实现农作物的周年连续生产。目前,这个从荒地上“长”出来的植物工厂中,已种植了70余种水培蔬菜,可年产蔬菜360吨,年产值达1500万元,不仅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以上,还能就近提供30多个岗位。

  眼下,前两个大棚首战成功后,三号棚和四号棚也在加速推进中。与前两期不同,三、四号大棚更注重研学和体验,让大家到了横坎头村,既能接受红色教育,也可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山区土地“捉襟见肘”,光靠一个村,空间有限,在黄科威看来,要想实现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更大舞台在联动周边乡村,打破行政界限,实现资源共享。

  抱团实现共富

  “嘀嘀……”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口,一辆名为“复兴号”的小火车鸣笛出发。两年前,结合地理位置和产业特色,横坎头村与周边的汪巷、甘宣等8个村开展党建联建。这些小火车的功能就是,将每个村的特色项目予以有机串联,让游客的体验内容更丰富,也发挥各村所长,提高整体效益。

  “四明顽酷探险营地”是其中一站。该项目经理郑凤琳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选址在横坎头村与汪巷村的交界处,就是考虑到承接其游客资源,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攀岩、滑索和卡丁车等游乐项目。今年以来,营业额已有60万元。这些年,像这样的新业态以及郑凤琳这般的“新农人”,在几个村庄里越来越普遍。

  另一个名为“大溪天地”的帐篷营地则更有意思,这里有围炉煮茶,有烧烤晚宴,有灯光表演,还有彝族表演等。流光溢彩的光影与地道特色的美食相映成趣。说起彝族表演,亦是一段佳话。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四川昭觉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3年后,横坎头村与三河村结对共建,通过定期连线、项目互投、文化交流等形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协作实现共同富裕。在横坎头村的红村剧场,定期举行的彝族表演就是其中一项具体举措。

  “我是2022年9月来这里的,平时就在剧场门口的‘彝家小栈’摆摊,卖我们凉山的农产品和工艺品,或者在剧场表演‘山海情·彝家乐’,每个月有五六千元收入呢!”彝族青年吉布曲哈莫眉开眼笑道。与他一道,共有4男4女,两年下来,大家充分融入横坎头村,都成了“新村民”。

  用大家的话讲,携手发展,就要“办法一起想、资源一起用、钞票一起赚”。除了跟三河村“联姻”,横坎头村与湖北省红安县长丰村也“结了亲”。远方的干豆角、苕干、高山散养猪腊肠、高山玫瑰花等,与这头梁弄镇本地特产一同装进“共富大礼包”,目前已售出了60多万元。

  “今年,立足本地,横坎头村还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谋划组建村级会务培训联合体;二是推动四明山区域开发‘一卡通’旅游系统。”黄科威展望道,这样一来,各村分散的资源和景点,又能进一步得以激活。说话间,瞧,“共富号”小火车也出发了……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