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超4万名科技特派员扎进之江大地,将论文写在乡野田间,为乡村产业注入创新力量,帮助浙江农民增收超过70亿元。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到2005年全面推开,再到2017年全省域、全领域拓展,2022年实现山区海岛县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团队科技特派员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县域全覆盖的服务格局。20多年间,经过不断创新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扎根发芽,广大科技特派员受到万千农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授之以渔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走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的下姜村,流水潺潺,远山如黛,犹如一幅山水画。时值深冬,一缕缕清甜的栀子花香竟迎面扑来。
原来,下姜村全力打造栀子花乡村旅游IP,将栀子花香扩散器安装到村里的公共场所,让一年四季花香常在。“栀子花开”农产品展示馆陈列着栀子油、栀子藏红茶等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
下姜村与栀子花结缘要从2003年说起。彼时,下姜村是“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的贫困山村,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村里种植的中草药不成规模,收入很不理想。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得知村里没有科技特派员后,一起商量对策:“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当时,浙江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已经完成培训并举办了出征仪式。根据下姜村对中药材方面专家的诉求,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成了当年第101位科技特派员。
俞旭平根据下姜村的自然条件,提出发展木本中药材的思路,重点发展既是常用药材又是天然色素提取原料的栀子。经过市场调研、选苗、繁育等,俞旭平指导农民种植500亩黄栀子。仅仅两年后,村里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收入4000多元。枫树岭镇越来越多村庄种上了黄栀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此后,俞旭平又陆续指导枫树岭镇引进薄荷、前胡等几十种药材,利用药用植物白芍、菊花以及水果类中药材覆盆子等,开展观光游览、采摘游等乡村旅游项目。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下姜村,在看到黄栀子基地后,随即对随行同志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不断完善特派员、指导员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2005年,浙江作出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部署,向全省1279个乡镇全部派遣科技特派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省“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一场由“点”到“面”的深刻实践拉开帷幕。
20多年来,浙江全省已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4.4万人次。当一名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浙江的3万多个村庄,源源不断为农村创新创业注入科技力量、输入技术人才,一个个乡村正在发生蝶变。
富农强民 供需对接助力共同富裕
科技特派员上接先进科技的“天线”,下接生产一线的“地气”。长期以来,农村面临着科技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务缺位的难题,科技特派员的加入,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让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
不过,面临成千上万个村庄和各式各样的发展需求,如何把最合适的科技人员派到最需要的地方?
浙江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上更加灵活,不搞“拉郎配”,而是自愿“结对”。一方面,浙江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秉持“应采尽采”原则,常态化多渠道开展科技需求采集,及时汇总、审核、发布科技需求,构建动态反映全省基层实践需求的科技“需求库”。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政府派”和个人科技特派员供给基础上,浙江补充了“市场派”和“社会派”供给渠道,拓展了团队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法人科技特派员的类别化供给,并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志愿者信息登记制度,壮大了科技特派员人才供给库。
立足科技需求库和科技特派员人才供给库,浙江省基于“自主申请、双向选择、择优选派”的市场化选派机制,坚持省、市、县三级分工联动,派出单位、科技特派员和派驻地三方充分沟通协商,实现人员选派更加多元、精准。
金华市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包金亮种植香菇30多年,随着大众化、同质化的香菇市场趋于低迷,种菇效益逐渐下滑。2013年,正当包金亮一筹莫展时,长期从事森林生态、林下经济等研究的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派驻磐安县双峰乡科技特派员张晓勉也正探索林下发展食用菌新路子,急需实地实践。需求对上了,二人一拍即合。张晓勉马上申报了科技特派员项目,后又开展林下竹笋栽培实验研究等项目,10年来累计申请各类科研项目11项。二人研创的“林菌虫生态循环模式”可使单位面积山林经济产出增加20%以上,被认定为“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的拓展版,带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延伸了食用菌产业链,带领菇农奔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2015年,浙江26个欠发达县全部一次性“摘帽”,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科技特派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浙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各级科技特派员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继续走在服务乡村的道路上,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助力献策,推动农民增收超70亿元。
创新机制 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如果将浙江省的基层科技需求库和科技特派员人才供给库相对比,就会发现目前浙江志愿成为科技特派员的人数超过需求的1.5倍多。
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上热、中温、下冷”现象。而在浙江,许多科技特派员一派就是十多年,甚至甘愿长久留在派驻地工作。优秀科技人才为何义无反顾奔赴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的农村?
科技人才之所以“下得去、沉得住、能干事、干得好”,根本原因在于,浙江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过程中,积极创新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长效机制。
打造长效人才供应链。浙江牢牢抓住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本在人”的特性,发挥政府推动、科技特派员和高校院所、各类企业、农村工作队伍的联动优势,如在全国率先推行科技特派员挂职担任乡镇副职制度,壮大基层科技力量。近年来,浙江改“单兵作战”为“组团服务”,推广“抱团发展”,加强“科技特派团”选派工作,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多功能、可持续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充分发挥市场驱动力。浙江依托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科技特派员将科技推广服务与科技创新创业结合,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还与帮扶对象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创业积极性、能动性。
强化激励与扶持政策。浙江的激励政策是多层面的,不仅每年落实省级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6400万元为人员配套科技项目、路费、下乡补贴、保险等保障,让科技特派员没有后顾之忧,还对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优先支持,也对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实施给予优惠,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行走在之江大地,处处活跃着科技特派员忙碌的身影。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如星星点点的灯火,遍布田野,点亮乡村振兴的“科技之光”,让科技在泥土中结出累累硕果。(记者 刘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