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巴西,各国政要汇聚一堂。
G20峰会现场,习近平主席娓娓道来,讲述中国的脱贫故事:“中国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干出来的。”话音落时,会场爆发出持久的掌声。
脱贫攻坚战打赢了,牵挂并没有终止。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平实的话语里写满殷殷嘱托。
扶上马,怎么送一程?党中央决定设立五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已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回望过去四年,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我们守住了;脱贫攻坚的成果,我们巩固住了;更重要的是,这四年里又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新变化。很多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能力不断提振,在持续的正向激励中,开启了“志”与“智”的自我觉醒,广袤的乡村大地正在上演着新的乡村振兴故事。
设立过渡期,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又一重大创举
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为何要专门设立五年过渡期?答案其实早已有迹可循。
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作出这样的战略谋划,眼光不可谓不深远,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以此为指引,我们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谋划、一并设计,最终决定设立过渡期。这当中有着十分深远的考量。
设立过渡期,体现了“三农”的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国这样一艘巨轮要实现平稳转舵,一要稳住“压舱石”,二不能转向太急。为此,要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设立过渡期,不仅有利于守住脱贫成果,也为做好有效衔接留足了时间。
设立过渡期,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就明确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2020年的全国两会会场,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脱贫攻坚时动情地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脱贫成果要经得起人民检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初心的体现。
设立过渡期,也践行着实事求是的政绩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二者目标任务不同,工作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要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做好过渡。首先要通过持续帮扶把脱贫成果巩固住,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效化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以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这也是“扶上马送一程”的缘由。
这与“贫困”本身的特殊性相关。例如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一个地区长期贫困对人造成信心上的抑制、志气上的消磨、意愿上的减弱,这些是无形的,也是客观的,要持续正向激励才能逐渐消弭。
这也与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符。脱贫地区帮扶产业虽已实现“从无到有”的蝶变,但是,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也是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现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向产业链延伸、向多功能拓展,没有外部力量介入,单凭乡村本土难以完成这样的转型,有基础的乡村尚且如此,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来说就更难了。
这同时与宏观经济背景相呼应。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还不稳固,尤其在遇到冲击时,需要有外力扶一把。例如去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下行,肉牛养殖业是很多地方的帮扶主导产业,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巨大压力。农业农村部瞄准问题,指导地方积极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帮助养殖场(户)纾困解难,同时用好“绿色通道”,对有风险的农户采取先帮扶再完善手续的办法,实现帮扶关口前移。
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设立过渡期都是根植国情农情、遵循客观规律、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出发的战略选择。可以说,设立过渡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又一重大创举。
巩固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回望这不平凡的四年,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事实再次证明了设立过渡期这一重大创举的前瞻性、科学性。
面对重重困难,我们保持帮扶责任、政策投入、区域协作、工作体系总体稳定,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截至2024年11月底,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的25个省份,超六成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守底线、防返贫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精准监测、长效帮扶。各地正在探索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的大数据系统、预警帮扶机制等等,同时一些基层组织也在探索适合村情民情的“定量判断+定性分析”“日常走访+特殊研判”方式,让监测更有效。
例如浙江,结合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创新开发“浙农帮扶”系统,共享21个部门帮扶政策,农户在线提困难诉求,企业、爱心人士在线提帮扶意愿,“一键直达”解决农户需求。
再如山西太原阳曲县吉家岗村,监测“线上靠比对、线下靠支部、面上靠宣传、点上靠研判”;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农户自主申报、大数据平台比对、网格员日常摸排相结合等等。
监测到之后,怎么给予精准帮扶、稳定消除风险?
刘金珊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脱贫户,2023年年初旧疾复发,同年6月份已经按规定享受到了5万元医疗救助待遇,有效防止了因病返贫。刘金珊背后有一整套科学精准的系统支撑:江西在省级层面打通教育、医保等13个部门的44项数据和12家金融机构的资产核对数据,形成了基础数据库,打造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实现从“人找人”到“数据找人”的转变。
大病支出有救助,日常收入还得有就业。脱贫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务工收入,稳住就业,就稳住了一家人的希望。
55岁的索果是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阿什贡村村民。2023年7月14日,因为大雨路滑,索果和妻子才让吉在放牧途中跌落山崖,身体多处骨折,两人就医救治花费近5万元。阿什贡村驻村工作队按流程将索果一家纳入防返贫监测范围,发放临时救助金16595元,并给予低保补助。同时,为了保证索果今后的生活保障,才让吉还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有833元的工资,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过渡期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启动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大力度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为脱贫劳动力增收致富注入动能。
上海市长宁区与云南省红河县,二者因扶贫而“结缘”,如今又开启了新的缘分。两地共同打造“红河嫂”劳务品牌,开展育婴员、美容师等技能培训,学员在云南省内就业创业率达71%,输送到上海学员就业率达100%,已成为提升当地妇女就业技能、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
2024年以来,就业帮扶举措持续强化,分省下达年度稳岗就业任务,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和“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达到3296.2万人,超年度目标任务277.1万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书写在脱贫群众的收支账本上,还体现在乡村建设上、民生保障上,最终汇聚在脱贫群众心里的“幸福指数”上。
连日来,内蒙古多地迎来寒潮,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温度已接近-20℃,但脱贫户刘小风在家中却“脱了棉衣,只穿一件薄外套就够了”。依托中核集团研发的“天光地热”技术,村民在这个冬天享受到了新能源技术带来的“一键取暖”。“过去几年经济条件好了,翻盖了大房子,但煤也烧得多,价格贵。如今用上新能源供暖技术后,拿着遥控器操作集热器就行,想要多少度都能调节。”刘小风说。
川洞村地处深山,曾是贵州省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唯一的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让小山村发生了蝶变,如今,这里村庄环境秀美,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很多村民住上敞亮的新农房。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吸引了不少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这是一个个生动的缩影。从全国来看,在各方协力帮扶下,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积极补短板、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过渡期以来,重点帮扶县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83个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改建农村公路7.2万公里,尤其是建设了一批产业路和生产路,逐步打通“最后一公里”;重点帮扶县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日益改善,67个县人民医院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比2022年增加29家。
接续奋斗,脱贫地区面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下一步要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终还要助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大局和长远,先后召开多场区域发展座谈会。从中部地区崛起到西部大开发,再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始终将关切的目光投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投向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
时间回到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巩固住再往前走,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怎样再往前走?怎样有效衔接?
四年来,我们不断巩固、拓展。
一方面,面上要巩固。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有些农户在脱贫攻坚时虽没有达到贫困标准,也是边缘户,存在致贫风险,过渡期以来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从面上推动全覆盖。
另一方面,质上要提升。帮扶产业不仅“从无到有”,还要“从有到好”,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超过60%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加大技术、人才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培训产业带头人等,推动帮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四年来,脱贫地区面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帮扶产业发展又呈现出新的态势,脱贫群众“志”与“智”又迸发出新的活力。
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曾经,座座大山阻碍了群众致富的脚步。如今,山水资源成了产业优势。金寨县依托梅山湖周边自然资源,发展果蔬、茶叶、蚕桑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021年以来,全县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制作、蔬菜种植等培训班120多期,培训脱贫劳动者6151人次。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2元,增速8.9%。
据统计,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推动保山小粒咖啡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助农增收。2023年,隆阳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达46.28亿元,带动农户实现种植、务工、土地流转收入7.38亿元,咖农户均增收约4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发展帮扶产业让脱贫群众更多参与进来,进而激发出内生发展动力。
沂蒙山区,山东省费县费查山头村的佳伟果树种植家庭农场里,脱贫户徐振庆“挺直的腰板”压不垮。因为爱人生病、两个孩子上大学,老徐一家一度生活困难。县里鼓励他参加农民培训,帮他协调土地、修生产路、保障用电用水,种下了苹果苗,老徐重新燃起奋斗的希望。如今,老徐一双儿女已经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他还是“挺直腰板”在自家园子里奋斗着,而且还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兄弟种起苹果,当上了县里的“鸿雁人才”。
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实际增长6.5%。过渡期以来,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3.7个百分点,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提升。
既有一家一户的精准施策,也有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过渡期以来,对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层面出台14方面倾斜支持政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予以倾斜支持,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对重点帮扶县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比如,天津和甘肃联合认定540名“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天津每年安排超过3000万元科技帮扶资金,实施果蔬研究、菌种选育、肉牛养殖等科技帮扶项目200多个,推广转化新技术、新品种500项。
守住了底线,巩固了成果,实现了衔接,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脱贫群众日子更红火、发展更有奔头。
过渡期已近尾声,帮扶还将常态化
“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的重要讲话,让世界各国深感共鸣。
如今,过渡期已接近尾声,下一步怎么走,还需要做好客观精准的评估,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只要返贫致贫的风险还存在、脱贫群众的基础还不稳固,帮扶就不会结束,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长久、永久守牢。
在八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历程中,我们开创了一套打法,练就了一支队伍,这些都是做好常态化帮扶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宝贵财富。
精准不能忘。五年过渡期结束后,要系统做好分类评估、精准施策。对那些产业发展好、具有稳定就业增收能力的脱贫地区和群众,应合理做好鼓励引导,让帮扶产业能够“立起来”“自己走”;对那些确实不具备劳动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众,民政等部门应做好兜底保障,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而对那些有发展基础,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群众就业不够稳定的地区,还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其爬坡过坎、转型升级。
机制不能变。脱贫攻坚期间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明确而有力的责任落实,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明确指出,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下一步,还要健全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要求,进一步明晰责任,尤其是发挥好县级党委的“一线指挥部”作用,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
队伍不能散。脱贫攻坚期间,全国累计有300多万干部驻村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稀缺资源同样是人,要千方百计把已有的队伍留住、建强。从国家层面,脱贫攻坚工作有几十家部委、机关单位、大型国企直接组成领导小组,现在还要继续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地也要把更多优秀干部配备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农村一线。从帮扶队伍来看,过渡期以来,国家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动员了6000多家民营企业、260多家全国性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这些力量也要留住用好。
资金不能减。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70亿元。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都需要巨量资金投入。中央财政资金不能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也要继续探索。要推动继续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用好“万企兴万村”平台,通过财政撬动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村。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地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等。
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走过了恢弘壮阔的减贫历程,又迎来乡村全面振兴的全新征程,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山一程,水一程,走过一程再一程,以脱贫攻坚为起点,直至共同富裕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