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闽水物华新——来自福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调研
2025-01-15 08:34: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孙忠法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福建三明市美丽乡村一隅。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冬行大美福建,路沿山势盘,青峰遮碧湾,漫山茶叠翠,古厝焕新颜。

  自然之景瑰丽多姿,现代之韵更回味无穷。探“一朵银耳富万家”的产业密码,听“一个人带活一个村”的聚才佳话,品“用守正创新‘钥匙’打开‘矛盾锁’”的治理之策……新时代和美乡村图景,在此刻有了鲜明的视觉具象。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福建考察指导,多次对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牢记嘱托,实干奋进。福建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强堡垒、兴产业、聚力量、优治理,在山海之间奏起乡村新变壮丽交响。

  破解“任务重”与“承载弱”矛盾

  “党建体检”塑强“火车头”

  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三面环海,听涛枕浪。码头一片繁忙,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徐徐靠港。

  过去,澳角村靠简陋的木船“讨小海”生活,日子过得艰苦。这些年,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全村大做“海”文章,捕捞、养殖、加工、电商、民宿多业并进,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万元。

  一村一海,晕染出乡村振兴的风貌;细微变迁,彰显出组织领航的力量。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牢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政治责任,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从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报告到召开现场会推进,从省委书记周祖翼研究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到带动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从省委组织部以项目化方式推进重点任务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苗延红深入乡村一线具体指导,福建不断以更有力的举措,为乡村振兴汇聚澎湃力量。

  落子关键处,下好“引领”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福建创新举措,促进村级党组织进一步提升。

  “相比较以前,这些年来,村级党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但伴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推进,一些村级党组织面临着‘任务重’与‘承载弱’之间的难题。”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智英举例,有的村庄规模小、实力弱,有的干部素质能力与乡村振兴任务要求还不匹配,各类资源下沉,村里“托”不起来。

  在此背景下,“党建体检”应运而生。

  所谓“党建体检”,就是运用医学“体检”理念方法,聚焦党建重点任务,逐村分析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摸清优势资源,理清发展思路措施。其中,研判班子是重头戏。

  “我们以乡镇为主体开展‘体检’。”在此项举措的发源地,南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翼翔介绍,南平市在“体检”中,由乡镇党委书记带队,通过听群众评价意见、看日常履职表现、比村级发展争先进位,对村“两委”班子、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思路等方面“把脉问诊”,并逐村建档,形成村情报告。

  2024年以来,福建全面落实领导带队、逐村摸排等要求,77名县(市、区)委书记带头、2300多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联乡镇,对全省14240个行政村进行全覆盖体检、评估和研判。

  “通过逐村‘体检’,有效摸清了班子运行‘好不好’、后备力量‘优不优’等情况。”福建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吴艳蓉介绍,体检过程中,全省择优确定了2.8万余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为后面村“两委”换届打下了基础。

  对“党建体检”结果,福建有针对性地靶向施策,做好“后半篇”文章,为基层党组织解难题、壮筋骨。

  抓实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和无法胜任现职人员的调整。此前,因为发展能力弱,政和县石屯镇王山口村党支部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配强第一书记、加强指导等措施,战斗堡垒强起来。去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改造老房发展旅游。如今走进村里,“星窠茶业坊”里游客正惬意煮茶,“村咖”里承载着慢时光,“乡愁铺子”里美食飘香……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培训赋能,以精准“滴灌”输送“补给”。聚焦茶产业、文旅产业等6个产业,开展“头雁强·产业兴”专题培训,通过课堂教、实地看、专家讲、学员说等多种形式,提升村党组织书记谋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致富带富能力。2024年以来,省级举办6期示范培训,带动各地举办产业专题班1116期、培训3.6万多人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打开了眼界、启迪了思路。”接受记者采访时,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翁慧梅深有感触地说。

  开展基层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推动各地广泛开展比武拉练活动,促使比学赶超蔚然成风。见到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光海时,他刚从工地回来,干劲十足:“参加党建拉练活动,实地看、学经验,增强了发展的信心。我们要利用靠近工业园区的优势发展商贸业,争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0万元!”

  万村大“体检”,阔步振兴路。在多日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福建从基本抓起、从短板补起,经常性检视、评估村级党组织,查、评、改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形成了工作闭环,是推动村级党组织“火车头”整体性提升的好抓手。

  破解“强村富民”与“路子窄”“效益低”矛盾

  强化组织推动塑造产业新动能

  翠屏湖畔,水光潋滟,光伏菇棚顺着山势散落在绿水青山间。

  在古田县大桥镇沂洋村菇棚里,洁白的银耳犹如精灵,充满生命力。“我们和企业合作,企业给菌棒,我们生产出来后,企业回收加工。”指着长势喜人的银耳,种植户叶朱亮开心地说。

  不远处,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片忙碌。清洗、灭菌、烘干、包装、冷藏……村民种植的银耳在这里加工、售往全球。

  一条红色党建链串起绿色产业发展链。近年来,大桥镇成立银耳产业链大党委,以组织联建形式将全镇的食用菌企业、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社及广大种植户都集聚在一起,联产带农,抱团发展,让全镇成为“大工厂”。目前,全镇银耳年总产量达27万吨,总产值约10.7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群众致富渠道单一;生产分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这是各地共性的难题。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是发展的根基,具有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是发展的羁绊,导致产业小而散。该怎样破局?

  “强化组织推动!”采访中,党员干部纷纷这样表示。而这正是近年来福建绵绵用力、持之以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经验。

  为破解产业发展“路子窄”“效益低”难题,福建大力推行党员带头带领致富,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深化跨村联建,将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产业不断“破茧成蝶”、发展壮大,实现强村富民。

  福清市东张水库波光盈盈,景色秀美,被当地群众称为“小洱海”。利用地理优势,东张镇香山村党员倪时昀带头创办露营地,发展乡村旅游。他主动帮扶周边群众,支持群众开办农场,并在自家露营地张贴农场采摘电话,向游客推介农场产品,带动1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农民要致富,党员要引路。党员带头带领群众致富,结对帮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福建开展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创建行动,各地普遍开展党员户挂牌、党员联系户、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站在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高山梯田上看,一垄垄的辣椒苗碧绿青翠,一派勃勃生机。近年来,岩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农民荒地发展规模化辣椒种植业,并建设辣椒加工、仓储设施,发展辣椒采摘园、辣椒宴农家乐、辣椒酱制作体验区等农旅产业。特色高山辣椒产业快速崛起。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目前全省6000多个村级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为推动乡村产业从“个体强”向“整体优”转变,近年来,福建还重点推动深化跨村联建,在不改变农村原有行政区划和自治主体的情况下,引导村党组织自愿联合联建,促进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武夷山下,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杜潭村景区里古树参天、流水淙淙。“这里清风拂面,一家人烧烤、露营、看星星,什么烦恼都没了!”来自福州的游客何妙说。杜潭村党支部开掘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联动周边村党组织,将景点“串珠成链”,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带动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强村带弱村、大村联小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目前,全省建立联村党组织1387个、覆盖行政村5000多个。各联村党组织通过整合资源、盘活要素,推动乡村产业不断闯出发展新路子,形成乡村振兴示范带446条,实现了区域化联片发展。同时,各地从更大视野谋划产业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因地制宜壮大县域经济,有力推动城乡美美与共、共同繁荣。

  在蕉城,“一条大黄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在秀屿,“一粒鲍”撬动一个产业;在建宁,“一粒水稻种”带富一个县……强化组织推力,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念好“山海经”,推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加速“接二连三”。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同比增长6.9%。

  穷也山水,富也山水。单打独斗,是重重大山;组织起来,就是道路万千。

  破解“人才振兴”与“人才缺乏”矛盾

  汇聚更强力量助推乡村发展

  可能是见多了好奇的眼神,小伙陈忠业不急不躁,脸上带着笑,“我选择回来,是觉着家乡可以实现梦想。”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过去是空心村。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曾经破败的古宅被改造成别致的书吧、咖啡屋、酒吧、民宿,吸引诸多年轻的“创客”到村创业。在外工作的陈忠业也选择了回村开文创店。这里有梦想、有美酒、有故事,引得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追寻“向往的生活”。

  像这样的“创客”群体,遍布福建各地。调研中,记者走进多个古村落,发现原本大山褶皱中的村庄,随着人才汇聚,静悄悄的山村喧闹了起来,村庄发展出民宿、茶舍、咖啡厅等多元业态。宜居宜业的农村和年轻人产生了双向奔赴。

  一个乡村的发展史,必定是一群人的奋斗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从何而来?

  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员——他们被统称为“一书记三大员”。这是福建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汲取各地探索经验,充实加强乡村振兴一线人才力量的创新之举。 2024年6月,福建省委组织部专门出台文件,从制度上推动他们更好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作用。

  ——在脱贫攻坚完成后,全省继续安排、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长汀县濯田镇寨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喻俊珊推行积分管理激活党员活力、诏安县腊洲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梁志埠铺设全县第一条乡村沥青路、仙游县金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龚彦霖为群众修建休闲场所、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镇青观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詹伟鹏发展乡村研学……这是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交出的“成绩单”。眼下,新一批3400多名第一书记接过接力棒、陆续到村。融入广袤大地,把脚踩进泥土,广大第一书记用奋斗点亮万家灯火,扮靓田畴沃野。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亲自总结提升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多年来,福建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机制,从最初面向农村个体分散农户逐步延伸到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葡萄仙”谢福鑫、“竹荪大王”高允旺、“茶仙”刘国英……目前,全省累计选认“科特派”7.94万人次,全年在基层一线开展服务的省市县三级“科特派”超过1万名。他们在田间“种科技”,写就“大文章”,近五年为基层企业、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超150亿元。

  ——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为有乡土情怀、志愿服务乡村的各类人才搭建舞台。

  福安市坦洋村是坦洋工夫茶的原产地。“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整形……”谈起红茶制作工艺,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冯坚如数家珍。驻村以来,冯坚带领村民筹资500万元打造茶叶技术综合培训中心,建成村集体茶厂,发展电商直播,拓宽茶叶销路。目前,各地已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1600多名,带动更多力量、资源、资金要素向乡村一线集聚,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科特派”制度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为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福建创新推行金融助理员驻乡村服务制度。

  “没想到白茶商标使用权也能贷到款,真是帮了大忙。”福鼎市的陈先生经营一家茶厂,生产线升级改造,急需资金周转。了解情况后,福鼎市桐城街道金融助理员蔡方庭送服务上门,帮助其申请到100万元“茶企贷”。金融“活水”汩汩,流入沃土,润泽民心。

  “实践来看,畅通智力下乡通道,选派‘一书记三大员’,帮扶力量更强,针对性也更强,有效满足了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需求。”屏南县委书记周春海表示。

  除了下派人才,福建还着力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大力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县引才引智计划、健全完善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人才制度、引导“田园明星”结对培育人才……福建省级以及各地出台系列政策,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推动乡土人才加快成长,为乡村振兴汇聚生力军、提供智力支撑。

  在福清市阳下街道,返乡创业的陈芳种植蝴蝶兰,带富乡亲;在屏南县前汾溪村,“创客”毛毕磊以美育打造村庄IP,用艺术点亮乡村;在武夷山,归乡人沈丹在网上推介饱含乡愁的家乡风物,全网粉丝量达到4000万……各类人才用智慧和汗水浇灌梦想,不断描绘出日新月异的乡村巨变新画卷。

  “空心村、老龄化,缺少人才,是不少村发展中面临的痛点。”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惠认为,当前的乡村,不是传统农耕社会中“封闭的乡村”,而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变动不居的乡村”。唯有创新体制机制,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同时,做好培育工作,才能有效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

  破解“治理有效”与治理“难度大”矛盾

  用守正创新“钥匙”为幸福加码

  风雨呼啸、海浪翻涌……2024年7月25日,超强台风“格美”在福建莆田登陆。

  农村是防灾减灾救灾的最薄弱环节。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闻“汛”而动,快速反应,组成各类突击队、志愿队,逐家逐户排查险情,落实落细各项措施,抓好船只回港避风、人员上岸避险、危险地区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构筑起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

  有效应对台风“格美”的背后,是福建乡村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年,着眼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带来的治理挑战,福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壮大治理力量,创新治理方式,用情用力推动乡村治理“进阶”,持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置顶“民声”事,答好“为民”题。一以贯之传承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福建大力抓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用“走心”换“民心”,变“会场”为“现场”,实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

  晋江市陈埭镇民营经济活跃,是全省第一经济强镇,外来务工人员超过33万。其中,洋埭村常住人口超过5.5万人,登记企业及工商户等有700多家。由于企业多、人口密,群众之间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直面治理短板,晋江从市直机关等抽调120人组成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等一起下沉到网格。出现企业拖欠工资、群众纠纷等问题,下沉干部第一时间发现、“穿透”问题,及时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

  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如何提高他们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福建不断深化村里的事党组织要引领,实行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作主、要监督、要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六要”群众工作法,积极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引导村民从“台下看戏”变“上台唱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村口有段路坑坑洼洼,可否修整道路或者安装路灯?”在浦城县九牧镇吴墩村“有事好说”议事点,群众和“有事好说”顾问围坐一堂,共话“家长里短”。一杯“暖心茶”喝出“家温暖”,难题和矛盾纠纷在说开、说透中得到破解。

  “群英断事会”、“吃茶话事”、“廊亭议事”、“邻里会客厅”、“近邻恳谈会”……行走在福建乡村,随处可见百姓说事议事机制。机制一变,治理一片。乡村治理事小、散杂。以“微自治”为“小切口”,依靠群众,民事民议,形成乡村治理合力,解决了治理“大难题”,推动了社会“大和谐”。

  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群众需求和利益关系,更需要守正创新,丰富方式方法,让治理有力有效。

  在霞浦县溪南镇,首创建制式海上社区,把网格化管理延伸到海上,形成“小事不出渔排、大事不上岸、矛盾不上交”的海上“枫桥经验”;在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村干部清晨巡村走访、党群夜间谈心议事的“晨巡晚议”持续开展多年,受到群众好评;在武夷山兴田镇南源岭村,信息化平台可以对民宿烟火、环境卫生等情况自动分析检测,为发展插上了翅膀……福建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治理经验,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绘就了群众生活的幸福底色。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行走在八闽大地,从“门纳万顷涛”的厦门,到“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从连抱产业“金娃娃”的宁德,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生态美景如画,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红火,文明乡风拂面,乡村处处澎湃着勃勃生机。

  “有福之地”,“福”来自“建”。持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福建抓党建引领乡村发展新画卷必将更加绚烂。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