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已成为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过渡期以来,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发光发热。
对于贵州而言,通过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需统筹,持续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省的驻村帮扶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已在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等10068个村及社区开展驻村工作,共选派驻村干部31036名,组建工作队9984支。
近日,记者深入这些活跃在贵州驻村一线的党员干部中,看他们如何将先进理念、资金项目和技术服务带到乡亲们身边,共同探索强村富民之路。
产业带动强村富民
王泽勇,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派驻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从2016年起,他从飞机制造车间一线扎根田间地头,一干就是7年,成为老乡们口中“见过总书记三次”的帮扶干部。
初到水井村时,山前是山、山后还是山的景象让人震撼,产业凋敝、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埋藏于千万大山的“褶皱”里,“水井村的出路究竟在哪”成为王泽勇日思夜想的问题。
在一次次入户调查中,他发现村民龚孝贤种的荷花不仅长势喜人,且兼具观赏和经济价值;经多方走访专家,王泽勇还了解到水井村周边不仅河塘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独特的气候条件还能使莲藕生长期达到十一个月,足以保证莲藕的高纯度、好品质。
于是,一条“挖掘水资源潜能、发展莲藕产业”的思路在王泽勇脑海中清晰起来。他带着几位致富带头人到各地访名师、寻良种,探索荷花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并最终在山东找到了适宜品种——花奇莲。为了打消村民们“种莲藕挣不挣钱”的顾虑,王泽勇还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种植。
一年下来,水井村种出的荷花高度达3米、藕粉颗粒含量高达90%,探寻多年的特色产业之路忽然间柳暗花明、“莲花盛开”了。
2023年,接力棒到了水井村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蔡定雍手中,为了让莲花“继续绽放”,他和村“两委”反复商议,完善了“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种养循环”的发展思路,形成销售、观光旅游、荷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目前,依托“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水井村莲藕种植面积达1000亩,藕粉销售额100余万元,鲜藕销售额实现400余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130余人,几任第一书记描绘的“荷”产业发展蓝图变成现实。
推进强村富农,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在贵州,3万多名驻村干部分散在1万多个村庄(社区)内,他们将工作着力点放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深挖资源禀赋、了解民情民意,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地处“滇黔”交界,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村内拥有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等“七古”景观,漫步其中,足以感受少数民族村落特有的自然古朴和文化底蕴。
然而,“养在深闺”的普梯村却曾因地处深山而鲜为人知。“2019年刚到村子时,感觉像走进了世外桃源,加上民居改造、道路翻修等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我就下定决心要让村子被‘看见’,把旅游业做起来!”黔西南州委网信办派驻普梯村第一书记胡奇龙回忆。
由于工作原因,胡奇龙不仅做过节目主持人,还常与网络达人打交道,他自告奋勇担任起“推荐官”,向各级考察团解说推介村庄60余场次,并先后邀请40余位新媒体“大V”,及中央、省、州等十多家媒体对普梯村推介宣传,曝光量超过1.2亿多次。
此外,胡奇龙还对接策划“万粉达人游贵州”“普梯村晚”等活动落户普梯,推动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网络主播基地”“一村一网红”培育基地,打造“普梯青年”“老沈盘乡村”等多个短视频账号矩阵,既增加了“曝光度”,又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渠道。
“现在我们和一家乡村投资运营公司合作,推出‘共享乡村’模式,面向全网招募有一技之长、热爱乡村的年轻人来普梯村体验生活、扎根创业。”胡奇龙说。
来自山西大同的王建慕名而来:“对‘共享模式’很感兴趣,既可以开民宿、咖啡店,还能当主播、销售农产品,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次过来就是想深入了解一下。”
据了解,2024年普梯村到访游客量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就近务工收入300多万元,村办企业旅游收入60多万元。
精准施策帮扶有力
从源头上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防线,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是关键。记者在调研中看到,驻村第一书记们将每一位脱贫群众的生活状况了然于胸,稍有“情况”就及时将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近日,贵州省妇联派驻榕江县丰登村第一书记周茜深入村民家中走访,对脱贫户朱法良的情况尤为关注。不久前,朱法良家厨房地面出现裂痕,影响安全,为此周茜积极争取省妇联资金支持,对其进行硬化修复;此外,她还协调省妇联“爱心妈妈”组织,与朱法良正在读小学的孙子开展结对帮扶。
“小周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关心我,时不时就来家里看看,‘爱心妈妈’还会定期给我孙子买文具、衣服,2024年夏天全程陪着他参加夏令营,真是感谢……”
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周茜对标“八必访”要求,吃透每个农户的实际困难,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启动识别程序,做到“应纳尽纳”;对已纳入监测户范围的农户,坚持每月两次入户核查基本情况,并通过收支计算、实地查验等方式,第一时间评价其帮扶措施成效。
有多年驻村工作经验的何孝友则另有心得:“除了要当好精准识别‘侦察员’,还要当好政策宣传员,让村民们不仅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何孝友说,他所在的安顺市经开区和兴村,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受传统观念影响,村民们在婚丧嫁娶中的盲目攀比现象较为严重。
“有事就要大办酒席,根本攒不下钱,这种思想,就是村子发展的拦路虎。”何孝友说。
为此,何孝友带领村“两委”干部以整治滥办酒席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小喇叭、电子显示屏、院坝会的形式宣传滥办酒席的危害。此外,他还编写了《整治滥办酒席风百姓生活更轻松》等通俗易懂的快板词,带领村民们共同传唱。
“过去酒席实在多,吃酒吃成马蜂窝。一年吃酒一两万,全家收入都完蛋……”押韵的唱词、直白的语言让村民很有共鸣。一条新的村规民约也确定下来:“孩子考上大学只要不办升学宴,就能领奖。”和兴村村民杨会刚说,去年他家孩子考上大学,村集体奖励2000元,不办酒席也高兴。
何孝友还将扶贫政策编成快板词,把政策宣传作为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的有力抓手,坚持“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广泛宣传“一键报贫”、雨露计划等各项惠民政策。“防返贫工作不能盲目推进,只有讲方法会引导,用真心下大力,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何孝友说。(记者高晴 孙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