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强基层党建 兴美丽边疆
2025-01-17 09:1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内,民族团结一家亲。 (云南省委组织部供图)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落水村位于泸沽湖边,风景秀丽。 木丽娟 摄

  编者按 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关键在党的坚强领导,关键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近年来,边疆地区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服务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强边固防,呈现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好气象。本报今起推出“党旗艳国旗红·边疆党建亮点行”特别策划,刊发记者奔赴云南、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等边疆地区的采访报道,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旋律,展示新时代边疆党建新篇章、新成就。

  边疆民族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记挂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四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殷殷嘱托要进一步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云南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作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云岭大地,4000多公里边境线绵延伸展,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和谐共生。这条边境线守卫着祖国西南门户安全,也是边疆党建的生动实践场。

  构筑卫国戍边的“坚强堡垒”

  边疆稳,则国安。云南的8个州(市)下辖25个边境县,22个一类口岸与6个二类口岸如同桥梁,沟通内外。守护边境线,筑起祖国西南的安全屏障,是云岭边陲儿女的坚定信念与庄严承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与越南莱州省孟谍县山水相依,长达150多公里的国境线见证了无数戍边人的坚守。在这里,党员家庭悬挂党旗,普通百姓挂起国旗,红旗在边境村寨高高飘扬。“守护国门,就是守护家园,这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信念,也是最神圣的村规民约。”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的党员陈剑风,退役后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联防队员。尽管巡逻之路漫长且艰险,需要穿越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面对毒蛇猛兽的威胁和悬崖峭壁的阻隔,但他始终认为这份职责无上光荣。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坚强的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位村民就是一名忠诚的哨兵。”在云岭边境线上,民兵、界务员、护林员和边境村寨的群众常态化参与边境巡逻和管控,他们的身影遍布边境的每一个角落,凝聚起党员群众参与强边固防、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

  一场大雨后,山路湿滑,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某边境派出所民警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边境巡逻路上……从5号到7号界桩10多公里边境线,民警们已经走了无数个来回。边路如虹,在5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600多个村民小组与缅甸山水相连、阡陌相通,边境管控形势复杂,为了确保边境安全,德宏州蹚出了一条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边之路。

  “我们组织边防部队、公安、民兵、护边员对重点地段实施每周不少于2次的联合巡逻,对重点部位以联合设卡的方式,常态化开展联合执勤,实施‘1个联防所+1支村组联防队+若干边民’的‘1+1+N群专结合管边护边治理模式’。”德宏州边防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德宏州强化党管边防的领导体制,把边防委办公室设置为党委工作部门,建立了一整套管边控边机制。

  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信村允软村小组,居住着傣族、拉祜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是毗邻缅甸的抵边寨子。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允软村小组创新推出“班户联建”机制——将村民编为3个班组,成立3支护边队。各民族农户心手相连,主动融入“军警地共建”体系,并肩作战,共筑边境安全防线。“日常巡逻、堵卡设防,我们既是边民,也是守边战士。”允软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岩依嫩骄傲地说。

  据云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云南通过建立“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制”,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打造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智慧边境防控网络,形成了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固边、稳边、兴边的能力。

  焕新幸福满满的边境村寨

  边境村寨焕然一新,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走进位于中缅边境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佤族乡左都村,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两旁鲜花盛开,崭新的佤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佤族的特色文化。这个曾经偏远的抵边行政村,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

  回望过去,左都村党总支原书记鲍胜华记忆犹新,老寨子的住房条件简陋,一家人挤在祖辈传下来的茅草屋里,照明设施简陋,冬天全家仅靠一个火塘取暖。如今的左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幸福不仅来自村容村貌的变化。“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社区互助组召集我们参加互市贸易。”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南溪镇小南溪社区,边民许寅感慨, “边民互市”政策的落地,点燃了边民们参与贸易的热情,为他们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途径。

  “互联网+边民互市”的新模式,利用智能手机,将找货源、谈采购、组拼车、办申报等繁琐流程一一简化,让边民们从昔日的货场辛劳中解脱出来,只需轻轻一点,便能享受贸易的便捷与高效。“村里互助组的党员同志们,还会定期上门来辅导和帮忙。”在河口镇南屏社区,边民邓文慰表示,自己和公婆目前每月都能通过边民互市政策多挣一两千元,生活变得更加宽裕。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崭新的景颇族特色民居与潺潺流水共同构成了一幅乡村新图景。谁能想到,眼前这个与缅甸毗邻的美丽抵边村,在2015年前还是基础设施破败、村中半数危房的落后村。2024年4月,陇川欢乐水世界在村里建成并运营,每到周末节假日,海啸造浪池、彩虹滑梯、儿童水寨……处处洋溢着游客的欢声笑语。村里正在建设中的龙安土砖文化风景区也初具规模。

  两个接近五亿元的项目落地,龙安村党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他们脑子活、想法多,给龙安村的焕新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在龙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姚永留看来,村子的幸福成色,取决于党领导大家干事创业的拼搏底色。

  在云南的边境线上,越来越多的边境抵边村幸福蝶变,云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2021年,云南正式启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2023年底,云南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6个方面、19项指导性指标全面完成。2024年《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把374个沿边行政村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全国稳边的示范、富边的样本。

  发展兴边富民的特色产业

  金沙江大峡谷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的村民们,在中华蜂养殖、生态鱼养殖等产业中大展身手,收获满满;玉龙雪山脚下,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海南村,一箱箱雪桃和木梨供不应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依托潞江坝独特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保山小粒咖啡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享誉国内外。

  6月的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漫山遍野的牛油果树郁郁葱葱。牛油果,这个曾经难以种植、依赖进口的“舶来品”,如今在孟连县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变成了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从最初的破冰试水,到如今全县产值超6.8亿元,孟连牛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的坚强支撑。

  2023年以来,孟连县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思路建起7个牛油果产业实训基地,把“万名党员进党校”课堂搬到生产一线,还统筹各类专家、人才和驻村工作队等力量开展组团式帮扶,再由党组织出面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全县1.56万户5.6万多名群众发展牛油果产业。“合作社关联户每户每年能获益1.4万元到10多万元。”孟连县牛油果产业指挥部主要负责人介绍。

  “路通了,我们的土特产能卖出去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孔智觉开心地说。不久前,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独龙江乡6个村的乡村公路已硬化连通。公路两侧,一道道生产路蜿蜒进山。

  更多的好消息涌来,独龙江乡接通了5G网络、接入大电网,无形的“路”自此也畅通无阻,年轻人开起了直播,独龙江乡的优质农产品,能以最快速度卖出大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山地、林地资源优势,独龙江乡党委、乡政府逐绿而行,发展以草果、黄精、重楼、花椒、灵芝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走出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增收致富的路子。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仙人洞村小组,这个彝族撒尼人聚居的传统村寨也在党的关怀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曾经以打鱼、种地为主要生计的村民们,如今依托家门口的好风光,发展起了文旅经济。四十里水路绕村而过,如今已成为仙人洞村小组发展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

  在推动兴边富民的过程中,每一个村寨都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云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近年来,云南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5亿元资金,扶持发展重点优势产业。这一举措推动了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让边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本报记者 周晶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