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南垣村的重阳节活动。(资料图)
远看深冬的冯南垣村,草木凋零,大地灰黄。但走到近前,这里又处处散发着感恩奋进的勃勃生机。
山西临汾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是黄土垣上的一个小山村,2021年的一场秋汛导致房屋坍塌、村民财产受损。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来到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他指出,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重 建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的盘山雪道,一路向上,来到冯南垣村。
村里人说,冯南垣村算是霍州地势最高的村子,村里很多老乡都习惯住窑洞,但没多少青壮年留村,老人们怀旧,依然守着祖辈生活的地方。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冯南垣村是受灾较为严重的村子之一,不少村民住了几十年的窑洞出现裂缝,甚至坍塌。
“大雨后,我家4孔窑洞塌了,村里路也毁了。”村民师红兵回忆说,辛苦大半辈子,到头来连住的地方也没了,当时他的老伴就蹲在塌窑前哭了。
师军平是冯南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见证了灾后恢复重建的点滴变化。“党的关怀温暖了我们,受灾户先是住进临时集中安置点,接着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成立,驻村工程队开始打地基、拌水泥、垒围墙。”
短短两个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一间间水毁房屋就完成了拆除重建或修缮加固,受灾村民搬进了安全暖和的新居。脱贫户赵月平家的4孔窑洞倒塌,当时赵月平几近崩溃。搬进新房子后的赵月平感激地说:“是党和政府为我撑起了一片天。”
师红兵也是受益者。“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雨雪来到了我们家。”3号院是师红兵的家,三年来,每当有游客走进3号院,师红兵都会主动上前义务讲解。
“总书记边走边看边问,和我们一家人拉家常,很平易近人。从灾后重建到衣食住行,都问得很细。”师红兵讲得真切,游客听得动容。
回忆当时的情景,师红兵激动地说,他告诉总书记,政府给受灾户盖了新房子。他的两间混凝土装配房50平方米,成本在10万元,政府补贴和外来援助8.8万元,自己只掏了1.2万元。
“总书记心里装着人民,党和政府关怀着百姓,村干部们没有一刻敢‘躺平’,都在为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村委会主任助理曹陈辉说,现在村里修起了4.5公里的绕村旅游环线,污水管网接入农户,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村庄越建越好。
三年多来,冯南垣村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将一个偏远又受灾、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建成了村民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在师红兵家,空气能取暖器吹出温暖的风。“每台4000多元,每家免费装上了2台,电价也有补贴。”师红兵笑起来,眉头舒展。
他指着门口的村道说,就在这条街上,他们跟习近平总书记问好,他的每一句话都在关心老百姓心坎上的事,现在山乡巨变,每年一个新台阶。
年 馍
在师红兵家里,墙上挂着一幅幅照片,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到冯南垣村的很多瞬间。其中最大的一张,是总书记亲手制作如意枣花年馍、在登高馍上点红枣的那一张。
想起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做年馍的情景,师红兵的孙女师菁悦就感动开心。“习爷爷高兴地加入进来,将一小块白面搓成长条,两端向内一卷……我还请习爷爷在登高馍上点了一颗枣。”14岁的师菁悦把这段幸福经历写进作文《习爷爷来到我的家》。
蒸年馍是霍州的年俗。随着霍州年馍的“走红”,霍州市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霍州年馍产业化的重要布局。2023年,冯南垣村将4孔闲置窑洞改建成年馍加工坊,与附近的坡底村联建联营。
陈杏娥是当时的村年馍加工坊负责人,她带领十几个姐妹蒸出来的年馍,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2023年,村年馍加工坊产量18万公斤,效益可观。
2024年,冯南垣村年馍产业迭代升级,年馍加工坊升级为加工厂,还建起“高大上”的年馍体验馆,来冯南垣村的游客不仅可以吃到香甜的年馍,还能动手体验制作。
依托“中国年馍之乡”国字号名片,霍州市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年馍保质期短的技术难关,使年馍保质期在常温下延长至一个月以上,实现了年馍可以全年卖、全国卖。
师军平说,年馍现在是老百姓的致富馍,大伙儿过日子蒸蒸日上。村“两委”打算依托年馍体验馆,发动村民参加培训,今后按规范流程制作年馍,并由年馍馆统一销售,帮助农户增收。
冯南垣村的年馍产业是山西各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灾情过后,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在冯南垣村开展了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示范项目,通过新品种筛选种植和富硒栽培等技术,小麦亩产最高可达900斤。“真是没想到小麦亩产这么高,还是小麦研究所的品种和技术靠谱。”冯南垣建阁家庭农场负责人朱建阁说。
同时,冯南垣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新建了养羊场,饲养了800多只肉羊;经山西农业大学的技术帮扶,建成8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彩虹西瓜等蔬果。承包户说,蔬菜供不应求,一年下来,能盈利七八万元。村民朱芳华说:“我在大棚里干活,3个月下来,挣了7000多元。”
此外,村里争取国家能源集团基金会扶持资金,租用村民闲置屋顶安装310KW屋顶光伏,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每户出租屋顶的村民每年创收500元。
2024年冯南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2万余元。
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认为,说一千道一万,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是冯南垣村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
这三年,霍州市指导师庄乡成立冯南垣片区联合党委,联合周村、师庄村、冯南垣村、老张湾村4个村共同发展,打造冯南垣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还推出了“重温总书记关怀,奋进新征程”“冯南垣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两个精品课,吸引临近县市上万人前来学习。
窑 洞
冯南垣人重情有义。
“有一天我想家了,自己一个人哭,郭大婶过来劝慰我,她从花椒树上摘下叶子,裹上鸡蛋,给我摊了几个鸡蛋饼吃,这件事我一生难忘。花椒树还在,郭大婶已去,我们永远怀念她。”当年的北京知青张义环这样描述她对冯南垣村、冯南垣人的思念之情。
1969年,冯南垣村迎来了27名北京知青,他们在村里生活了6年。如今,村里新建的知青小院记录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知青小院只是冯南垣村乡村旅游环线的一个节点。沿着石阶往前走,“山有垣”餐饮店、初心小院、科技小院、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园、窑洞酒店等修葺一新,青砖灰瓦间透着时光的打磨,在满院细雪与大红灯笼的映衬下愈显喜庆。游客王璐璐说,重新翻盖的小院特别复古,也让游客有松弛感。
霍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霍州的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集全市之力在冯南垣打造出一个3A级旅游景区,构建出“一山一署一垣”的霍州旅游新格局。“我们发展乡村旅游,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微更新、轻改造、精提升,留住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
外地人殷文彦2023年来冯南垣村经营民宿。运营半年多,他发现6间窑洞不够住,现在他准备扩大经营,打造健康生活馆,让游客住得更舒适。
殷文彦还和村民合作了几款文创小产品,卖得还不错。“这个年馍,我们做成小抱枕,游客走之前都要带走一个。这个叫腓腓,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出自霍州,是村民自己生产的,材料我们提供。”
2023年春节开始,霍州市在冯南垣村举办“冯南垣上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为期一个月,每年都会吸引10多万游客前来。打铁花的铁树银花、威风锣鼓的狂野奔放、舞龙舞狮的欢腾喜庆,让“垣上过年”成为霍州一带的新时尚。
人流熙攘,车水马龙,让村民陈小冬有了增收新赛道。过去,他和老婆都会去别处赶庙会做小生意,这两年都在冯南垣村摆地摊,售卖棉花糖、爆米花等,小朋友喜欢。陈小冬很看好这片“垣上”新风景。
春观油菜秋赏葵,三年来,45万人次来村游玩。与此同时,也有30位冯南垣村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创业。2022年回村的师新平说,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谁愿意东奔西走去谋生。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孟涛
通讯员 翟艳明 刘伟伟 陈燕奇 杨琴
实习生 相舒云 王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