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以创新开放包容 写乡村振兴美篇
2025-02-14 08:4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中河头村一角。(中河头村委会供图)

  在双街村电商直播基地,主播正在直播。尹丹丹 摄

  天津,枕河襟海,开放包容。城市的精神气质,浸润每一寸乡土,在全市3500多个村庄蓬勃生长。在党建引领下,天津正以创新为墨、开放为纸、包容为笔,深入实施“强基赋能”工程,写就强村富民、和美乡村的振兴美篇,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

  创新驱动,“书记项目”赋能乡村

  冬日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到蓟州区穿芳峪镇毛家峪村,带来丝丝温暖。树枝上挂着的数盏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红灯笼像冬日里的小火苗,点燃人们心中的热情与期待。

  毛家峪村是蓟州区第一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旅游市场不断更新迭代,在这个行业经营20多年,毛家峪村逐渐显现出业态单一、缺乏创新的态势。在区委组织部对接下,村庄与旅游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蓟州区以“书记项目”为抓手,穿芳峪镇党委书记付振中牵头领办,成功盘活1600亩闲置土地,打造以“潮玩+运动+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成为去年蓟州旅游的“大手笔”。

  “书记项目”是天津市近年来推出的一项基层党建创新载体,通过把党建工作形象化具体化为一个个项目推进,使党建工作看得见、说得清、抓得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劲动能。2024年,天津市围绕乡村治理、集体经济、闲置资产盘活等“揭榜招贤”,组织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认领“书记项目”3638个,“书记抓、抓书记”,推动健全全链条抓落实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统筹资源力量,带头攻坚克难,以重难点问题突破带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整体工作水平提升。

  静海区杨成庄乡宫家屯村,北依独流碱河,东近团泊湖,自然风光秀丽。这里曾是冀中津南支队敌后武装斗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2023年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领办了运营宫家屯的“书记项目”,一手用活红色资源,做强红色旅游;一手发展生态采摘、研学农旅等绿色产业。

  以芦苇的杆、叶、花为原料,经过剪、熨、贴、裱等十几道工序,一幅精致的芦苇画就完成了。“我们村芦苇资源丰沛,开发绿色环保产业优势明显。3年时间,芦苇画累计销售超1万件,收益超60万元。”芦苇艺术馆馆长、村“两委”委员解学刚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宫家屯村离静海城区仅2公里,是典型的“都市里的村庄”,吸引众多外地人来此定居。李振勇向记者介绍,“我们村常住人口1700人,其中外来人口超过500人,房租年年上涨。”今年60岁的马桂英是黑龙江人,随子女迁徙至此,至今已8年。“儿子、儿媳、老伴在附近上班,我在家带孙子。我孙子还在村里的烈士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呢!”马大姐言语间满是幸福。

  “书记项目”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群人的努力。村民就业不便、村内闲散劳动力多是不少村庄的共性问题,为此,西青区王稳庄镇东兰坨村党委主动牵头,联合西兰坨村、杨科庄村、小韩庄村,将“打造‘指尖经济’,织出助民就业‘致富增收路’”确定为2024年四村共同的“书记项目”,探索出一条凝心聚力的乡村致富路。杨柳青镇四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力借助“书记项目”,和村“两委”一起带领村民盘活闲置空地资源,打造“停车场+夜市”的融合发展模式,创收30余万元。

  “书记项目”赋能乡村发展,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天津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农业产业发展提质扩能,建立强村富民公司和联村富民公司378家,“津农精品”品牌农产品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开放视野,不拘一格广纳贤才

  在武清区南蔡村镇采访,记者发现,丁家瞿阝村、刘羊坊村、三里浅村的“一肩挑”和粜粮务村的职业经理人,居然都是90后。

  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为之”。 “老一代村党支部书记退下来后,亟需有文化、观念新,有思想、敢作为,有激情、干劲足的年轻一代顶上去。”南蔡村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程书军认为,90后成为乡村“一把手”,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虽然资历尚浅,但这些90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干出了不菲成绩:丁家瞿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鸿勋整合产业资源,打造出一条3.5公里长的红色研学路线,建设“乡村振兴学堂”;刘羊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菁因地制宜发展“黑小麦+鲜食玉米”特色产业,成立强村富民公司,黑小麦种植户每亩增收1000元;三里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苑航创新乡村治理,推行“1+X”党员包联模式,将全村划分为10个“红色网格”,快速响应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

  苑航等人之所以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向前,离不开政策引领与扶持。天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市正在着力提升基层年轻干部履职能力,聚焦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储备村书记后备力量10150名,平均年龄37岁,持续完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选、育、管、用全周期培养链条。

  走进粜粮务村,抬眼可见错落有致的大棚,西红柿、黄瓜、草莓……浓郁的果香与清新的菜香交织弥漫。“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果蔬园’是我们村的发展定位,品牌果蔬年产值超4000万元呢。”天民蔬果合作社专业经理人杨晓艺对记者说道。

  90后杨晓艺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市区工作,2023年7月作为专业人才,被引进粜粮务村,成为天民蔬果合作社专业经理人。“这里薪酬待遇较好,也给了年轻人很大的成长空间。”杨晓艺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近段时间一直在跟进尚农智谷平台农业科技园项目,“村里建了4栋楼,引进多家农业上市公司,预计今年年中所有公司即可入驻,届时将打造全市第一家农业‘硅谷’。”

  天津立足自身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化城乡融合,粜粮务村交上了一份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答卷。作为“天津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天民的助手,杨晓艺很骄傲,自己为此贡献了一份青春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有年轻人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也有老一辈倾尽全力的发光发热。新老力量紧密携手,共同勾勒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蓟州区东施古镇韩家筏村是一个生猪养殖专业村,给当地环境带来沉重负担。2018年,村里邀请已退休的韩德新回来治村。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按照3A级景区标准整治环境,实现民居和景观的有机融合,同时发展富民产业。韩家筏村从最初负债30万元,到如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韩德新早年任职于供销社,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今年他67岁,还在村里发挥余热,干得风生水起。”东施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伟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让我们对村庄未来寄予厚望。”

  包容并蓄,村庄抱团“齐步快走”

  “家人们,瞧一瞧!这可是咱们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新鲜草莓,颗颗饱满圆润,色泽鲜亮诱人。”一走进双街镇双街村电商直播基地,记者便听到主播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介绍。

  作为有优势农产品的“富村”,双街村联合镇内其他14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依托联席会议等方式,大力发展“振兴链组—党支部+农村电商”模式,协同推动农产品出圈。“直播时,我们十几个村用的都是同一个农产品品牌,共同打出知名度。”双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春东说道。

  2024年,北辰区创新探索“振兴链组”发展模式,推动有关部门搭建由区级部门牵头负责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链、“规模化种植养殖”配套链等7条特色“链组”,成立“链”上党组织“链通”镇村、机关单位、金融机构等资源,搭建起党建与产业链之间的桥梁,持续为镇村一线发展加力赋能。

  北辰区只是天津创新探索“组团帮片、抱团发展”的一个缩影,天津以党建引领着力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区域联动、“条”“块”协作、优势互补,提升发展质效。村与村之间也更加注重紧密协作、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与周边5个村携手共进,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在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驻村第一书记程相博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天津首批农村党支部——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的诞生地,中河头村近年来开辟出多肉种植基地、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等种养项目。程相博来到村里后,根据周边5个村的资源禀赋,结合农户种植及学校研学需要,推出水处理科普基地、蚂蚱养殖基地等文旅项目,受到游客广泛好评。

  大手拉小手,强村带弱村。2024年,天津统筹组织284个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25个驻津单位、147个镇街,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779名,依托第一书记建立驻村帮扶工作队78个,统筹到村任职选调生、乡镇包村干部等力量,加强资源整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产8亿元。天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突破地域、思维藩篱,凝聚起抱团发展的强大合力,持续为乡村聚人气、为产业拓空间、为发展赋动能。”

  本报记者 汪秋萍 尹丹丹

  通讯员 津组宣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