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察丨“软弱涣散”村一年变成示范村 同样的村同样的班子,脱胎换骨有啥秘诀
2025-04-11 08:2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返乡创业青年凌世聪办起了王山口村首家咖啡馆。 林华维 摄

  今年将迎来村“两委”集中换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全国村“两委”换届,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近日,记者在福建省南平市采访时发现一个现象,曾经的“软弱涣散”村,班子成员基本没变,一年时间不到却脱胎换骨:班子战斗力变强了,村庄干净整洁了,村民幸福感强了,村集体变富了,有些村还成了“示范村”。

  同样的村子、同样的班子,蝶变的秘诀是什么?

  党建体检,“病灶”找准了

  “班子带动能力不强、发展建设缺乏思路”,2023年6月,政和县石屯镇王山口村党支部在党建体检中被评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这让首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志青心下着急,但他对这个评价表示认可:“除了一个老支委,其他人都是换届后刚上任的,整体缺乏经验。”

  党建体检,是南平市运用“体检”理念和方法,对全市1636个行政村进行逐村分析研判班子运行情况的创新做法。南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党建体检既能全面了解全市行政村“两委”班子的运行情况,更让一些被开了“诊断书”的村“两委”班子坐不住了。

  “村‘两委’班子建设不够有力、党建带动产业振兴力度不够……”去年5月,一份特殊的“体检报告”摆在松溪县郑墩镇杉溪村党支部书记廖小斌面前。杉溪村是城郊村,新农村片区人口结构复杂,矛盾纠纷较多;县道和国道在村辖区内交叉,交通安全隐患突出;兰花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稳定,自主造血功能不足……这个“诊断结果”像石头堵在廖小斌的心口,但也非常服气,“党建体检直指我们的痛处,这也是我们最想改变的。”

  党建体检对村“两委”班子进行全面检查诊断,准确,不留情面,虽然让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书记脸上无光,也让他们不得不直面班子面临的问题。

  去年5月,浦城县九牧镇黎处村收到一份“诊断书”:村“两委”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谋划不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村党支部书记黎林标坦言,此前一位村民也向他抱怨过:“村里开会,村干部总说‘没资金、没路子’,党员低头不说话,群众意见大得很。”同样,建阳区麻沙镇杜潭村党支部书记曾国华也曾被村民问过:“我们的绿水青山为什么不能变成金山银山?”杜潭村人口1058人,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林地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9%。2023年4月,杜潭村在党建体检中被诊断为:班子思路不宽,守着青山无饭吃,特色产业不明显。

  对症下药,路子清晰了

  一份份“诊断书”,让这些“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坐立不安,而党建体检在对各村“把脉会诊”过程中,除了找准问题外,也找出了各村在“土特产”、历史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特色资源,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产业发展滞后,就要想办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延平区茫荡镇小楠坪村根据自身条件,确立了发展茫荡山茶产业、融入“延平贡茶”品牌的思路,但村民信心不足,土地流转不顺利。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组织村民代表到周边村庄参观学习,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操作办法。此外,村里积极争取区林业局支持,开展茶树种植技术培训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疑虑打消了,小楠坪村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当年,小楠坪村茶产业等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至16.65万元,同比增长65.5%。“在整顿转化过程中,关键还是要找准方向,要敢于迎难而上。”村党支部书记余青永感慨不已。

  生态优势如何转变为发展优势?区镇两级组织多次进村,召开党建体检反馈会、研讨会,杜潭村党支部多渠道走访村民,全面了解村情民意,引导村民群策群力。在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后,杜潭村确立了抓住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契机,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杜潭村建立党支部、公司和农户的三方得益连带机制,流转烤烟房、抛荒地200余亩作为村集体资产,引进镇企入股,打造了集野外露营、烧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杜潭驿站”。在镇党委牵线下,杜潭村与产业相近、村情相似的5个邻近村跨村联建,成立联村党委,思路共谋、资源共享、项目共推。村民们融入乡村旅游的激情也被点燃,30多位村民回乡创业。仅1年多时间,杜潭村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还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问题清单”就是“作战图”。通过镇党委牵线搭桥,黎处村融入到镇内发展势头好的“黄毕村酸菜”产业链中,与黄毕村、洋墩村共同组建黄毕洋片区党委,并领办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与镇乡村振兴公司建立利益联结纽带。党支部书记黎林标带头,示范带动3名致富能力较强的党员扩大生产,并组建“酸菜帮帮团”指导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短短1年间,仅酸菜产业就为黎处村集体增收27万元,带动村民增收100万元。

  边干边学,干部能干了

  “改变班子在群众中的形象,只有靠行动。”林志青带领党员干部首先从清理村庄环境卫生做起,清理成吨成吨的垃圾,拆除了30多处违章搭建,而真正让村民感受到村干部明显变化的是,村内咖啡馆的开办过程。

  村民魏庄灼闲置着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危房,每次下大雨都让镇村干部提心吊胆。村“两委”动员他把这房子流转给村集体,但他顾虑较大。林志青耐心给他讲政策:“你这房子流转给村集体后,产权不会变化,村集体出钱维修装修房子,合同到期后,还要不要再出租由你决定。”经过村干部1个多月的努力,魏庄灼终于点头答应了。村集体花20多万元把房子整治出新,出租给回村创业的青年凌世聪,办起了咖啡馆。

  咖啡馆的落户,让村干部信心更足了。王山口村设立“吃茶话事”议事点,村干部经常“坐坐群众的小板凳”。根据区位优势,王山口村确定了建设“政和经济开发区后花园”的发展定位,他们请来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盘活改造闲置房屋,发展咖啡书屋、茶庄园、小酒馆、民宿、农家乐。看着村里的变化,许多村民主动拆除闲置的老旧住房、菜地,用于建设村内微景观、口袋公园。村里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原汁原味保留乡村建筑整体风貌。如今,王山口村经营业态发展到了13家,32位“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到村投资创业,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22年的12.1万元增长到43万元。记者在村里看到一组前后对比的照片,同样的地址,同样的建筑,一新一旧,天差地别。石屯镇党委书记杨笔剑说:“我们看到的是王山口村面貌的变化,村民感受到的是村‘两委’班子精神状态的提升。”

  整顿转化,改变了“软弱涣散”村的形象,村干部在办难事、办实事的过程中重新树立了形象。

  杉溪村党支部有针对性地推行“红领指数”管理办法,每周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矛盾调解培训,推动村干部在“吃茶话事”中化解矛盾纠纷。在“红领指数”公示栏里,村“两委”和“八大员们”的每月履职分你追我赶,矛盾调解专家詹永标98分、兰花技术指导员叶芙蓉95分……通过“吃茶话事”,杉溪村已化解陈年纠纷23起。“党建体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班子‘软肋’。”廖小斌坦言,杉溪村“两委”班子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谋划”,整顿过程中能力不断提升,群众信任度显著提高。

  黎处村村民惊喜地发现,“软弱涣散”的帽子让村干部坐不住了,他们行动起来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出现了:村内的闲置资产出租了、油茶低改项目落地了,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更足了。看到村干部为酸菜产业奔波忙碌,村民们对未来的日子满是期待。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戴常坤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