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南县龙王乡乡长刘晓妮:扎根蒙洼的“最美杞柳”
2021-12-31 14: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陈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蒙洼地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叫杞柳。每一次蓄洪,洪水退后庄稼没了,但杞柳依旧旺盛成长。老百姓把它们割下来编筐打篓,渐渐发展成柳木工艺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在当地,我们管‘杞柳’叫‘希望’。”“最美公务员”、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龙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晓妮这样深情话“杞柳”。

刘晓妮(左)在阜南县郜台乡柳编加工企业调研。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主动包点深度贫困村

  村子脏乱差、道路泥泞不堪、房屋漏水……这是在皖北农村出生的刘晓妮对农村的全部记忆。2011年大学毕业后,刘晓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徽省第四批大学生村官,带着改善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念,她来到蒙洼蓄洪区,从此成为扎根深度贫困地区的一棵杞柳。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初次走进庄台时,刘晓妮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昏暗拥挤的房屋,污水横流的地面,四处散落的垃圾、柴火垛……刘晓妮的心凉了半截。上班第一周宿舍就被水淹了,看到满屋子的水和被浸泡的物品,刘晓妮擦干眼泪,简单收拾一番就下村走访了。

  扎根越深,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就越深。2014年8月聘用期满,刘晓妮放弃已考取的银行工作,通过省考来到阜南县郜台乡。因表现优异,2016年被推选为郜台乡党委委员,到任第二天便主动申请到全乡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宁台村开展包点工作。

  宁台村所有百姓都住在湖心庄台,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发展滞后。起初,村里干部群众并不信任她,觉得这个瘦弱的“小丫头”就是来做做样子的。为了打开局面,刘晓妮经常向老同志请教方法,从不回避群众的抱怨和指责,放得下身段,也不怕红脸。

  村民薛朝云是第一个朝刘晓妮撒气的。刘晓妮去他家走访时,站在大门外被薛朝云骂了一个多小时。同行的人劝刘晓妮离开,她拒绝了。“今天走了,明天呢?后天呢?”薛朝云没有想到“小丫头”这么有耐心。“俺叔,您说完了吧?管让我进家里叙叙了吧?”此后,刘晓妮经常去薛朝云家,跟他讲政策、叙家常,鼓励他把荒废的鱼塘重新用起来,还帮他申请补贴,渐渐地,两人关系好得像“爷俩”。薛朝云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的调解员。

  因残致贫的潘光俊发展蛋鸡养殖产业,由于资金缺乏、经营理念保守,规模一直不大。刘晓妮主动牵线,帮他成功申请到小额扶贫贷款和产业奖补资金近30万元。潘光俊脱贫后,还带动8户群众就业。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潘光俊家的土鸡蛋滞销,刘晓妮协调在县城的大型超市销售,因为潘光俊行动不便,刘晓妮就开车将鸡蛋往城里送,一个月卖了11万余枚。“有天夜里下着大雨,刘书记衣服都湿透了,还来我家拉鸡蛋。”性格内向的潘光俊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2019年,刘晓妮当选郜台乡党委副书记,荣获阜阳市脱贫攻坚“最美帮扶人”称号。

  蓄洪的日子冲锋在前

  2020年夏季王家坝蓄洪区泄洪。7月19日,阜南县防汛指挥部接到上级命令,要求7个小时内把蓄洪区内所有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刘晓妮负责的曹台村需要转移安置农户26户60人,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此前13年没有蓄过洪,群众的避险意识明显弱化。刘晓妮拎着喇叭反复宣传,挨家挨户排查督促。

  汪学林老两口住在坝子下面,虽然重要生活用品已经搬完,可老两口总想着要把那些废旧物件也带走。刘晓妮十分理解老人的心情,招呼说,“大爹,水快来了,你跟俺大娘先走,我帮你收拾!”刘晓妮不仅没有一句责怪的话,反而动手帮着干,直到全部收拾完。经过紧张的连续奋战,全乡289户807人全部按时转移到安全庄台。

  蓄洪的30余天里,瘦弱的刘晓妮克服水边蚊虫鼠蛇困扰,带领党员干部日夜巡堤查险,到各个堤段开展巡堤示范,专业程度让大家折服。“13年没蓄洪,俺们都快忘了!没想到这个小丫头做起来专业得很!”老党员马贺英称赞道。

  57岁的汪树山是村里的养牛户,庄台上空地少,他的20多头牛只能挤在一块狭窄的坡地上,汪树山担心小牛会淋雨生病。刘晓妮弄来了两个大帐篷给小牛遮雨,还动员企业捐赠饲料,帮助汪树山渡过了难关。

  洪水退去时,已是处暑时节。“刘书记,刘店村前店子组的一些村民不想补种了,这可咋办?”村干部李新友对刘晓妮说。刘晓妮在得知村民是担心粮种不好、又卖不掉时,当即联系了县商务粮食局、县农业农村局,争取技术支持和售粮支持。消除了后顾之忧后,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30多户村民表示立即补种,灾后生产生活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展开。

  今年1月,刘晓妮获评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防汛救灾先进个人。

  青春献给乡村不言悔

  在郜台乡工作期间,作为班子里最年轻的成员,刘晓妮谦虚好学、踏实肯干、主动担当。防汛时承担任务最重的下游堤段,脱贫攻坚收官时主动担起全乡唯一一个挂牌督战村的包村任务,内涝严重时她架着双拐到地头指导清沟排水,给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张子高、张子远兄弟俩补习功课……

  22岁到32岁的青春年华,扎根基层的刘晓妮,收起了裙子和皮鞋,牛仔裤、运动鞋成为标配,工作柜、床头、桌子上摆满了各类“三农”书籍。时间长了,乡亲们都知道这个爱说爱笑的晓妮书记还没谈对象,刘晓妮总是笑着说:“脱贫之后再脱单!等你们生活好了,我就去找对象!”

  当初从银行辞职到蒙洼工作,父母就有些不理解,但更多的是心疼。可每次听到女儿跟他们说蒙洼的事儿,讲王家坝精神,讲庄台文化,讲杞柳和柳编,他们又为女儿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曾经也有同学朋友问她,“后不后悔把最珍贵的10年献给了蒙洼?” 刘晓妮坚定地说:不后悔,我要感谢蒙洼。蓄洪后的蒙洼比之前绽放得更绚烂,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激励,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今年5月,刘晓妮调任阜南县龙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角色,她的工作更忙了,担子更重了,可这棵扎根蒙洼的“杞柳”也越发鲜艳、坚韧。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