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闽北,阳光洒满大地。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泰街道彭墩村,远远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山脚下的稻田里,一群人正在指挥着施工机械来回穿梭,现场一片火热。
走近一看,原来是彭墩村党支部书记郑有带领着一群人在农田里松土、蓄水,为春耕做准备。郑有高兴地说:“眼前这片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的‘希望田’!半年前它还是一个‘地块块、矮埂埂、渠弯弯’的田地,如今变成了一亩亩平整、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农田,这样的田能产粮,还能产好粮。”
去年下半年,彭墩村党支部在“党建体检”中发现,彭墩村耕地资源极为丰富,但标准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耕地还是传统耕地方式,难以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为此,彭墩村党支部决定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彭墩村党支部迅速行动,率先在张源自然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试点项目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有的村民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政绩工程;有的村民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会破坏原来农田生态,导致减产;还有的村民因自家田地被规划为机耕路,觉得利益受损。
“我们认准的事,背石头上山也要干。”这是南平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说的话。这句话激励着彭墩村的村干部们。彭墩村党支部决定“把支部建在项目上”,通过党建引领,组织村“两委”干部、老党员、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党群工作者等16名党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成立临时党支部,聚焦全村42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立了“一个任务、一名党员”的“一对一”推进机制,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哪里有困难,党员就到哪里。面对群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老思路、旧观念、不配合,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化身“宣传员”。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政策利好,动员群众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放远视角,帮助群众算成本账、效益账、长远账,并组织群众代表到建阳区麻沙镇学习取经、实地观摩比较,让群众真正认可高标准农田项目。
通过村干部带头、老党员示范、党支部助力,便道修建、农田小改大、撂荒地复垦等重难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项目提前半个多月完成。看着眼前一片片平整、肥沃、设施齐全的农田,彭墩村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深知,这片“希望田”来年将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令彭墩村张源自然村村民们惊喜的是,“聚宝盆”说来就来。去年12月,张源自然村600亩高标准农田挂到“南平市建阳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土地流转。一周后就成功流转,租期8年,平均每亩土地租金从原来的200元提高到500元。“春节前,我们村民小组就收到了土地流转的2万元定金,大家高兴啊,在南方小年这一天,聚在一起庆祝大丰收。”张源自然村村民许加卫开心地说。
通讯员 林振兴 葛景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