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弟,我家的水稻能得补贴吗,来帮我看一下?”“好的,我来看看,达标的话就按程序帮你们家申请。”在村里,无论是爷爷奶奶辈,还是叔叔婶婶辈,都习惯了有事儿就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叫一声“阿弟”,找我这个外省“年轻仔”帮忙,而我也尽全力做到及时回复他们的“心中难事”。从兰州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广西定向选调生。2021年1月,我来到广西象州县象州镇古才村担任村委主任助理,同年4月,又兼任了驻村工作队队员。近两年的驻村岁月中,带着“年轻人就要多折腾”的信念,我争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多面手”,成为一名奔跑在乡村振兴一线的95后。
从“大学生”到“阿弟”,做为民服务的好帮手。刚驻村时,大家觉得我是外地来的选调生,年纪轻经验不足,到村里任职就是走个过场,所以村干部和村民很少找我帮忙解决问题,这反而让我更加想要证明自己。有一次,我在走访脱贫户时,户主黄阿奶问我为什么她的养老金近两月未发,我查询后发现,原来老人还未进行养老资格认证,所以养老金就暂时停发了。我耐心向她解释原委,当即用手机帮老人完成了认证,并安慰她养老金很快就会发放,如果过两天还没到账,就给我打电话,我再来家里帮她解决。一天后,黄阿奶就打来电话告诉我养老金发放了,听见她开心的语气,我也十分高兴。之后,我实地走访了解到,不少老人因年长体弱、腿脚不便等因素,常常难以及时来到村委会进行养老资格年审。为此,我主动上门帮70余名老人进行养老资格认证,并教授他们的子女如何利用手机进行认证,这也逐渐成为了本村的工作传统——养老认证服务“送上门”,切实解决了村民的一个难处。自此我也认识到,与村民打交道,想要获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就要耐下心来,以实际行动帮助村民解决那些看似不大,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当一个“用情用心做成好事”的基层干部,而村里人对我的称呼也逐渐从“大学生”变成了“小盛”“阿弟”。
化“经验”为“实际”,做乡村治理的好能手。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和驻村同事在学习先进地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通过建强支部、党员带头等方式,组建了一支志愿队伍,在耕地巡查保护、平安乡村建设、乡村清洁卫生等治理事务上充当主力军。通过志愿者主动反映群众诉求,我和驻村同事利用夜晚入户走访,了解到回龙屯、古才屯由于没有公共路灯,一入夜就处于“黑黢黢”的状态,夜晚出行危险且不便,群众对此呼声很大。为改善现状,我和驻村同事向上级争取帮扶资金,落成90多盏路灯,结束了两个村屯没有公共路灯的历史,自此村民的“夜话会”开起来了,广场舞也跳起来了,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看着夜晚变亮的村庄,回龙屯小组长韦祖冲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盛做事可以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咱们屯也终于变得‘亮堂堂’了!”
兼“内部”与“外部”,做宣传促进的好推手。一方面,对内做好政策的推广者,我通过入户走访,“零距离”向村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着眼于村民生产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及时把小额信贷、产业以奖代补等惠农政策宣传到位,以政策带动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对外做好本村的宣传员,毕业于新闻传播学院的我,到村第一天起就主动挑起本村对外宣传工作的担子,回归写稿子、做宣传的老本行,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更加注重对村内典型事迹的挖掘和优秀经验的总结,通过一篇篇文章向更多人展示本村的风土人情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在古才村任职的两年中,我跳出舒适圈,敢于在丰富的基层工作中长见识、增才干,主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把自己锻造为能力多样的“多边形战士”,看到本村逐渐更新的面貌、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的心中也开满了自豪之花,愈发觉得在基层挥洒汗水、在农村绽放青春的人生光芒四射。
(作者为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象州镇古才村主任助理盛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