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州市普田乡小毕舍山野间的刺梨长势喜人。村民伍忠林看着挂满了枝头的刺梨果,仿佛看到了今年的好收成。
变身“摇钱树”的“山野果”也曾一度让伍忠林又爱又恨。2017年,小毕舍村的刺梨迎来首次挂果,600余亩土地产出50吨刺梨,卖了19.5万元。
然而, 伍忠林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伍忠林家里的6亩土地都种了刺梨,但他不听村干部们的劝阻,偷偷在其中的4亩地里套种了玉米。
没有想到,玉米花粉沾染到刺梨上,导致果子变黑,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伍忠林第二年加入了“小毕舍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伍忠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村里刺梨种植合作社入股6亩土地,每天还在合作社里务工,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务工费以及分红,算下来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
在六盘水,像伍忠林这样靠着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增值富裕起来的,还有很多。六盘水做足刺梨产业这篇文章,以往大山里不起眼的野果,承担起在脱贫攻坚、产业转型、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多重职能,实现了“山野果”变“金宝贝”的逆袭。
如今,刺梨遍布凉都大地,已成为生态治理的“生态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村民致富的“摇钱树”。2018年六盘水市刺梨总产值达4.13亿元,带动农户15.82万户、53.73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2.56万户,贫困人口10.49万人。
如今,六盘水的刺梨、猕猴桃和茶叶等山地特色种植业都取得了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