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村民自编自演的乡村春晚坚持了34个年头,这一消息通过央视荧屏的传播,让人们看到了海南乡村民俗文化的别样风采。
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炫亮的灯光、没有大牌明星和专业演员,却拥有忠实的观众粉丝,所有节目都散发出浓郁的“土味”,却又年味十足;说身边人、唱身边事,村民生活中的趣事、乐事以小品、歌舞的形式搬上舞台,台上演得热闹非凡,台下看得兴味盎然,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一台春晚不仅唱出了农民的新生活,也生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在一些农村庆贺佳节的传统民俗日渐淡薄,甩牌搓麻、推杯换盏、吃吃喝喝风气日盛的背景下,六罗村充满文化意趣、凝聚乡土人情、寄托美好希望的乡村春晚,犹如一股春风,带给人们浓浓的年味,更带给人们浓浓的文化气息。这台延续了34年的乡村春晚,不仅见证了乡村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承载了一代人的浓浓乡愁,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民俗文化,更体现了当地群众对传统民俗的坚持,体现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不懈追求。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曾有作家这样说,“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六罗村的春晚,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可以说,它的意义,已然超越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代表推崇文化、追求文化、表现文化的鲜明符号。
乡村振兴,既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我们不仅需要“物质”的乡村,更需要“精神”的乡村;不仅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面貌。“精神”的乡村,离不开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离不开有滋有味的乡人生活。从这一点来看,乡村文脉的传承和创新,显得格外重要。而六罗村34年坚持办春晚的举动,就是一个让文化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互相生发的鲜明例子。如果我们的乡村,处处有这样的春晚,或者处处有类似的文化活动,海南过年的文化味不就越来越浓了吗?
费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绵延一生的文化记忆。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就要努力传承文化基因,保留优秀文化形态,珍惜文化资源,守正文化根脉。坚持了34年的六罗村春晚,无疑嵌入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已成为他们乡愁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六罗村春晚发挥了浸润人心、引领向善、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多一些这样的文化活动,多一些对文化的坚守,则乡村的文化根脉必然代代相传,乡村也必将有振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