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村民将锦旗送到门口
2020-12-25 10:3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河南社旗县委宣传部驻官营村第一书记 李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5点半,村落还没完全苏醒。我像往常一样,推上电动车准备去村里转一圈,刚打开村部的门,就看到贫困户尚海全站在门前,两只手不太自然地背在身后。

  “尚大哥,我正准备去你家哩!是不是遇到啥难事了?”我边推电动车边询问道。

  “李书记,这两年你帮了俺家那么多的忙,俺都不知道该咋感谢你……”说话间,尚海全将藏在身后的锦旗慢慢展开。

  “为民解忧,精准扶贫”,看着闪闪发光的八个大字,我愣怔片刻,驻村三年多的点点滴滴裹挟着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李崇(左)向村民宣传政策

  2017年5月10日,我从河南省社旗县委宣传部出发,背着简单的行李“落户”官营村。作为全县85个贫困村之一,眼前官营村的贫穷落后还是让我有些猝不及防:村容户貌千疮百孔,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党群干群关系紧张,177户568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

  村里工作就像是一团毛线球,找不到那根“关键线头”让我压力很大。难归难,可我从没想过要放弃,辗转难眠的夜晚不断“自我催眠”:事在人为,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奔走于村民家中、穿行在田间地头,发现很多事情不能想当然。以前我们总说,“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砸锅卖铁都要让孩子读书。”理是这么个理,可对一个家庭而言,贫穷这个问题真的太复杂又太具体。

  我记得2017年8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到贫困户张金耀家中走访,还没进门就听见夫妻俩在长吁短叹,“咋办哩?到底让不让她上?”女儿张山山则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在一旁小声啜泣。这一幕刺痛了我,所有语言在这一刻都显得苍白无力。

  从第二天开始,我就四处“化缘”,先后与慈善机构、教育资助中心等多方联系,最终筹集到近万元学费,帮张山山圆了大学梦。张山山知道机会来之不易,进入大学后,多次主动汇报学习情况,并表示会勤工俭学帮家里分忧,这让我十分欣慰。

  救急不救贫,斩断“穷根”、甩掉“穷帽”,关键还是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徐长松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供俩孩子读书常年在外务工,由于没有什么技术,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久而久之,他开始得过且过混日子。

  这样下去可怎么行呢?为了帮他拓宽致富路径,我多次上门劝他发展肉兔养殖,可他却很犹豫,推三阻四让我有些恼火。在我再三追问下,他终于说出了心中顾虑:“李书记,俺没有技术,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俺这家庭输不起啊!”

  他把困难说出来,我反而长舒一口气:“这你放心吧,包在我身上了!”我帮他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送他到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习,并联系了畜牧部门为他“保驾护航”。徐长松干劲越来越足,肉兔养殖从最初的200多只,迅速发展到2000多只,年收入突破6万元,当年年底就脱了贫。

  “徐长松们”的脱贫故事,也激发了其他贫困户的战贫信心。如今在官营村,机器、箱包、木材、服装等手工加工,香菇、花椒、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鸽子、肉兔、泥鳅等特色养殖……一个个脱贫致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一批批小微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创业促产业、以产业带就业,村民们在辛勤的劳动中收获了希望和快乐。

  在一次次“交心”中,我融入了这个群体,成了“官营村人”,深刻体会到“你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就有你”这句话。85岁的贫困户吴炳须体弱多病,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原来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生活十分贫寒。我帮他们申请了危房改造,确保老两口享受慢性病就诊卡、残疾补贴、民政救助等多项扶贫政策。

  2018年春节,两位老人终于搬进了新家,看着红彤彤的春联,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此后,吴炳须老人每次见到我,都要拉着我说上几句,隔三岔五还会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来,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谢意。

  驻村三年多来,官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收获了许许多多感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今年年初我在村里忙着抗击疫情,本来说好正月十五回家吃饭,可傍晚突然接到群众反映,“村西道路封土被扒开一个豁口,需要立马封堵。”

  挂断电话,我就到老乡家借了一把铁锹赶往现场,把回家吃饭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晚上8点多钟,我才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电话挂断,妻子发来微信:“家里有我,奋勇向前,永远爱你。”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年轻人要战斗,要拼搏!”这是我对妻子的回复,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忠于职守,关键时刻不但要豁得出去,还要率先上前!(郭宁 整理)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