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并大田”是破解土地细碎化的重要路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举措。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官营镇,近年来立足地方实际,实践多种“小田并大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并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行办法,为地方农业现代化发展、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具体而言,张官营镇党委、政府坚持系统性思维,自上而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二是村级配备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引进大户或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建立了土地流转考核机制,多管齐下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围绕“小田并大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融合目标,张官营镇创新构建“项目驱动、主体引领、村民自治”三位一体推进体系。通过“项目驱动型”整合模式,统筹资源要素;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型”流转并块模式,激活土地效能;借助“村民自治协商型”互换模式,凝聚群众共识。多元路径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难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根基。
一套“组合拳”下来,张官营镇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变化,部分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升级,在耕地质量、生产效率、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多重困境。比如,存在政策宣传与协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农民对土地权属调整、收益分配的疑虑难以消除;尚未形成“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格局,资金缺口制约了土地整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度融合;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政策与“三权分置”改革的协同性不足,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仍需强化。
面向未来,笔者认为需构建系统性政策解决方案。一是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完善“村民议事会”“一事一议”等民主协商机制,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等创新模式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二是创新利益平衡机制,设立省级“小田并大田”专项基金,创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推广“农田建设+产业开发”一体化实施路径,通过土地整治增值收益反哺建设成本;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入股分红等配套制度,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四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构建“党建+网格化”管理机制,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土地确权登记、项目监管流程,推动政策执行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吴营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吴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