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式”的新茶经
2022-07-22 12:5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秀霞 李慧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仲夏季节,江苏镇江高新区五洲山村的后山上,农户为躲避酷暑,早早上工,剪掉蔓长的夏茶枝叶,保证来年春茶品质。

  茶,是五洲山村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然而,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茶叶市场面临重新洗牌。面对用工成本逐年提高、招工数量却逐年降低,制茶成本逐年增高、干茶价格却逐年降低,高档茶叶利润较高、市场份额却逐年减低的“三不利”局面,五洲山村积极求变,转“危”为“机”。

  第一个大动作,是村党委对下属的两个村办企业五峰茶场和彭公山茶场进行资源整合,实行采茶工统一管理。过去每年的采茶季,两个茶场分别需要采茶工320人和240人左右,今年实行错峰采摘,在维持常规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采茶工招录数量压缩了约30%,仅用工成本这一项预计就能节约近60万元。此外,过去两个茶场,两套班子,每年派两套人马出去招工,现在合并后,人力成本可以省下来40万元。

  同时,村里积极探索技术改良,将修剪时间从传统的春茶采摘前,调整为5月中上旬,可以让来年茶叶开采时间提前7天。此外,增加有机肥施肥量,修剪结束后提前重施有机肥,促进茶树在伏旱前形成有效枝条,能够提高产量10%左右,早早上市的新茶,每斤也能多卖200元左右。

  “发展经济不能刻舟求剑,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应当结合实际,学会创新。”蒋乔街道党工委委员、五洲山村党委书记王佳说。精细化管理加上科技投入力度加大,茶场的亩产量提升20%至30%,亩产值从不到7000元提升到近9000元。

  但是今年,“老把式”又遇到了新问题。“明前茶”金贵,几乎一天一个价,但当时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很多茶场都遇到了采茶“用工荒”。

  五峰茶场负责人戴德明说,3月13日,茶场开始春茶采摘,到了采摘高峰期,尽管村干部和茶场方面全力拓展本地采茶人员,达到了120人以上,但人手依然不够。3月15日,外出招工的队伍从河南带回了105名采茶工,却因为防疫问题堵在了高速公路口。

  王佳跑到高速公路卡口,接回了这批采茶工。按照防疫规定,必须先做核酸,否则其他免谈。王佳回忆当天情况说,由于防疫形势严峻,核酸检测人力十分紧张,他想到去年开始和五洲山村党委共建合作的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拨打了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青龙的电话。徐青龙听到茶场的实际困难后,一口答应下来。在人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该医院抽调出人手,组成临时检测小组来到茶场。检测小组在徐青龙的带领下当晚11点到达村里,来不及喝水就投入工作,帮助茶场完善核酸检测一米线、亮明身份、挂牌等防疫措施,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后来,第三人民医院按村里要求,一共7次来村里帮助工人做核酸。“没有徐书记的雪中送炭,我们也只能看着春季好茶白白在枝头老去,那样损失就大了。”王佳说,像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这样与村党委联建的党组织,一共有15个,他们都是村党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友军”与后援。

  茶产业的发展对村集体经济贡献良多。除了茶,五洲山村创新思路,依靠城乡融合发展新机遇,2021年购置了大量资产,其中2.6万平方米写字楼门面房被打造成网红餐饮一条街,去年收益达600万元。

  谈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体会,王佳认为,村党委把村集体历年积累的闲置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资金,转为经营资本交由国资公司负责运作,从而获取固定的资本运营收入。“把钱放在生钱的地方,才能做大集体经济大蛋糕。”他说。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