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青年说”》栏目以青年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书写乡村 “共同富裕” 的致富密码,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近,南京师范大学师生们积极走访江苏省的众多乡村,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深入探寻其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本期,我们刊登首篇文章,与团队成员一同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见证乡村振兴新征程。
驱车穿越江苏宿迁泗洪县的广袤田野,我们抵达了上塘镇垫湖村,眼前的“春到上塘”纪念馆,宛如一艘扬帆远航的旗舰,显得格外耀眼。为何这样一个平凡的村庄会拥有如此不凡的纪念馆?这背后,藏着何等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
勇立潮头,改革浪潮涌向前
踏进“春到上塘”纪念馆,我们便被这段民谣声吸引:“黄黏土,水不淌,十家九户都缺粮;破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这是20世纪60年代垫湖村的真实写照,干旱与贫瘠像两座大山,压得垫湖人喘不过气。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一群青年人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敢为人先”的上塘精神。
苏道永是上塘“大包干”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组织的那场桥头会议,至今仍被村民津津乐道。煤油灯下的彻夜长谈,点燃了改革的火种。垫湖五队,这个曾经最贫困的生产队,率先迈出了“包产到户”的步伐。1980年秋,上塘全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上塘公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8万亩粮田,亩产比1979年增产6%,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向国家出售余粮120万斤。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包产到户是否坚持了按劳分配和公有制,在那个年代争议颇大。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泗洪县垫湖村的做法事实上比安徽凤阳小岗村还要早。上塘公社党委书记张世明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使命,决定冒着“被上头批斗”的风险,在全公社224个生产队公开、全面推广第五生产队的做法。
1980年10月,新华社记者来到上塘,开展了为期10天的秘密采访,他们对上塘推行“包产到户”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以及老百姓的态度展开深入摸底调查,亲眼见证了“包产到户”的优越性。不久,享誉全国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在《人民日报》发表,一时间,上塘的改革经验传向全国。
馆内展示的党中央“75号文件”为“包产到户”正名,坚定地回应了3.6万上塘农民心底朴实而深沉的呼声。傲雪不觉春已晓,醒时鲜花香满地。上塘从此变了穷模样,“大包干”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
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作表率
领路人在变,敢为人先的精神不变;时代在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
走在村外的小路上,我们看到了成片的碧根果树苗。田里的老人手指那一大片青脆的小树苗说:“这片碧根果树都是书记栽下的,每亩能收入1.5万元,每天需要100多人在这里干活,书记带着俺们勤劳致富呢!”
原来,自2007年起,上塘镇的垫湖村便踏上了新一轮改革探索的征途,实行“人口、土地、项目建设”“三集中”策略。
2015年,一位年轻的村党委书记周磊接过了垫湖发展的接力棒。面对干旱的岗坡地,他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一股子闯劲,远赴他乡学习碧根果种植技术,并成功在垫湖落地生根。
2022年10月,垫湖村15名干部群众在一张契约上郑重按下红手印,一棵小小碧根果树苗,从此有了很多双手一起托举。有的以土地入股,有的投入资金,有的提供技术。由村“两委”牵头、种植大户实施,建起了1200亩的碧根果育苗基地,为周边省市订单化提供种苗。
一纸“红手印”再次见证垫湖人的拼闯劲。土地之前是由合到分,现在是由分到合。周磊说,“当年大包干分地,是为吃饱肚子;现在按红手印合地,是为过上更甜的日子。”总归来讲,都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让他们过得更好。
碧根果树收获后年销售额可达1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5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上塘村坚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做文章,以碧根果、上塘贡米和金银花等特色产业为核心,统一实施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品牌打造,擦亮“春到上塘”农产品区域品牌。传承改革基因,垫湖正探索把农业、工业和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全力书写“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新传奇。
锐意进取,深化改革谱新章
“春到上塘”精神是泗洪改革创新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泗洪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上级有部署,泗洪有行动。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泗洪按照省委提出的“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和市委“建设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的部署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随之掀开了新的篇章。
走在垫湖村,一处处宽阔的水泥大道纵横交错,一列列现代化民居井然有序。我们了解到,通过深化空间治理改革,垫湖村实施五美庭院建设、健康村镇民生实事建设等“五大行动”,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通过深化产业体系改革,开展“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建设扶贫产业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旨在促进村民就近就业,实现家门口的增收梦;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成立西南岗土地股份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探索“支部引领+产业支撑+龙头带动+股份合作+政策扶持”的强村富民模式,筑牢农业现代化根基……这一切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在新时代发生的沧桑巨变。
如今的垫湖村,已经成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已经在这里初露现实模样。吾辈青年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当用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上塘精神”接续书写“春到上塘”的传奇故事。(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