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倪怀成(左一)在佘村路边边书咖采访咖啡主理人时晓辉。李晓伟 摄
“一杯热拿铁,20多种咖啡拉花可以随便选。”12月20日,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路边边书咖”主理人时晓辉笑着说。
由社区图书室改造而成的这间“路边边书咖”,是佘村的第17家“村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社区。2024年9月开业以来,在时晓辉的运营下营业额已超30万元。35岁的时晓辉已有13年的咖啡制作经验,不仅是全国各类咖啡拉花比赛的冠军常客,还拥有SCA咖啡冲煮中级认证,并且长期担任PCA专业咖啡拉花技能的评委、考官。
“资历这么深的咖啡师是怎么引进到村里来的?”面对记者的疑问,佘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敏卖了个关子,“我们做的不是咖啡,是培训体验。”
时晓辉原本在南京南站一家咖啡公司工作,一次偶然机会,让她与这个村落结下了缘分。王敏邀请她给村里咖啡师做培训。在村里,她被村里悠闲生活方式深深吸引,表达了想来佘村发展的意向。王敏得知后,告诉她村里正想以“咖啡培训”为特色开一家新店,时晓辉就是不二人选。两人一拍即合!
图为咖啡主理人时晓辉(右一)在佘村培训乡村咖啡师。李慧中 摄
图为咖啡主理人时晓辉(右一)在佘村培训乡村咖啡师。李慧中 摄
图为咖啡主理人时晓辉在佘村培训乡村咖啡师。李慧中 摄
“路边边书咖”一开业就火了起来。“来的人很多!体验课目前已经接待了五批,有70多人,一对一教学也有两批。”作为村集体经营的“路边边书咖”,通过邀请时晓辉入驻,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植入咖啡制作教培功能,让游客能够在书咖内享受“教、学、做”沉浸式体验服务。时晓辉说:“客源主要依靠社区宣传、自媒体发布和游客推荐。”
“幕间咖啡”则是佘村第一家咖啡店,起初只是一个骑行俱乐部休息点,目前总计已经接待了两三千骑友。主理人韩明光告诉记者,“我们2020年11月正式开业,起初只是服务骑友,2022年初才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年营业额有五六十万。”
佘村幕间咖啡的幕间循环商店。倪怀成 摄
在咖啡店一角,还有一个“循环商店”,经营“闲置换钱、二手捡漏、好物租赁”等业务,韩明光说:“这些二手物件主要来自骑友,循环利用,也算是践行环保的一种方式吧!”
与“幕间咖啡”同样注重环保的还有“小山咖啡”,在这家只能堂食的咖啡店里,顾客可以在店里没人的时候,自助做咖啡,也可以通过“剥核桃换咖啡”。“爱的生活”则以“土窑面包”为特色,同时提供烤面包体验课,游客还可以提前预订素食,体验拾柴、烧窑、抹粉等活动。
佘村“村咖”南风小屋一隅。倪怀成 摄
另一家网红咖啡店“南风小屋”,被来打卡拍照的游客们围着。“我们是从小红书上发现的这家店,很温馨、很文艺,特地过来探店。”大学生王子萱告诉记者。来此打卡的人络绎不绝。这间31平方米的小屋,曾是一处闲置了10多年的老房子。“今年元旦,我们在村书记王敏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小店,没想到有这么大客流量。”“南风小屋”主理人黄春告诉记者。
“我们是从四川成都举家搬过来的,很喜欢这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有长期定居的打算。”作为佘村的新村民,黄春毫不吝啬表达对村子的喜爱。她边说边带记者参观“南风小屋”。屋内有很多老物件,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年代感十足。“我们装修时就注重保留房屋使用感,很多老物件都是淘来的,主打复古怀旧风,希望来的顾客都能有回到童年的感觉。”黄春说。
户籍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佘村,如何能承载17家“村咖”?
“17家‘村咖’我们有17种经营主题,比如我们‘路边边’就是以培训体验为主题,‘幕间咖啡’是以骑行为主题,‘小山咖啡’走自助咖啡路线。只有差异化竞争才能实现共赢。”面对记者的疑问,村书记王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一间间“村咖”,带动了佘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已培育创意餐厅3家、露营基地3家、手工坊2家、农家乐10家、民宿12家。邀请专业老师合作,在潘氏老宅内培育“苎麻编织”非遗项目,串联周边特色小吃、特色农家乐、“龙出没”游乐园、明清古建筑群等资源,形成有机联动、相互引流的良性发展路径,使“村咖”经济带兼顾吃、住、娱、购、行,不断提升佘村“村咖”市场竞争力。
同时,佘村还积极开展乡村咖啡师培训计划。一方面,召集咖啡行业的领军人物、咖啡店的创业先锋以及从事乡村咖啡生产与服务的达人,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佘村乡村咖啡主理人、咖啡师以及周边有意愿从事咖啡师工作的女性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咖啡制作技能、咖啡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咖啡师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形成村咖良好的口碑效应,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咖啡馆,并为乡村咖啡产业储备人才,为乡村女性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
目前佘村共有103家业态,从“晴天一身灰,阴天一身泥”到“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佘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多元文化,不断探索乡村建设新模式,发挥“城市中的乡村”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故事线”“风光线”“文化线”“消费线”融合贯通,聚焦社区“窑厂、乡居、古村、乐园”四类特色资源,打造消费新潮、形式多样、定位清晰、辐射广泛的四个新型主体业态。
2024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高峰期单日可接待2万人左右。“我们把面包店、咖啡店和漆扇、苎麻编织、竹刻等非遗文化相结合,争取每家业态都有自己的特色。”王敏说,“到明年春天,还会有几家新店开业。”
本报记者 倪怀成 通讯员 王亦天 实习生 毕凤杰